
如今,飞鹅岭上仍完整地保存着碉堡、战壕与机枪掩体等遗迹。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黄华沛散文诗《飞鹅岭》发表于《浙江青年》1940年第2卷第2期。 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1938年10月15日,日本华南派遣军部队侵入惠州平湖门。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20世纪30年代,飞鹅岭上鸟瞰惠州城。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飞鹅岭,颈长长,碉堡里面好多枪。军阀拿来打内战,人民拿来打东洋。”这首流传于惠州的民谣,不仅勾勒出城防要塞飞鹅岭的地势,更以“打东洋”三字,镌刻下惠州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不朽印记。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州大亚湾登陆,进犯广东。东江沿线的中国守军旋即展开抗击,惠州百名中学生新军,为掩护民众撤退,在飞鹅岭与强敌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他们的青春热血,点燃了惠州军民奋起抗战的熊熊烈火。
7月一个燠热的上午,蝉鸣林间,我们循着飞鹅岭的山路,追寻烈士的足迹,那首“打东洋”的民谣仿佛仍在山间回荡。
以碉堡战壕为掩体
坚持抵抗日军,战斗至阵亡
飞鹅岭上,仍完整保存着碉堡、战壕与机枪掩体等遗迹,指尖触摸已被青苔覆盖的碉堡石壁,仿佛还能感知到当年枪管灼烫的余温。
飞鹅岭地处惠州古城之西南,山脉有翔翥之态,形如飞鹅展翅。根据《惠州西湖新志》记载,飞鹅岭高75.6米,面积约6.5公顷,人们春游踏青或者重阳登山,在此饱览湖光山色,是为“飞鹅览胜”。
这里流传着“鹅城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仙人乘木鹅船而来,见惠州山水旖旎,盘旋而下。仙人飘忽消逝后,其所乘木鹅船化作倚卧湖畔的一座山岭,这座山岭即为飞鹅岭,惠州也因此得名“鹅城”。
惠州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素称“东江锁钥”,飞鹅岭是其天然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年间,惠州农民起义领袖翟火姑起义军作战于此。1916年,邓仲元领导的起义军讨伐龙济光,争夺此山。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在山上设立炮兵阵地,周恩来登临飞鹅岭指挥战斗。1932年,陈济棠治粤,在此山构筑碉堡、战壕,作为防御阵地。
1938年10月12日凌晨,蓄谋已久的日本华南派遣军在惠州大亚湾澳头、霞涌一带登陆,入侵华南。
日军登陆后,中国守军猛烈反击。中国守军终因寡不敌众、战术失策而连丢阵地。数日内,日军连续攻陷澳头、淡水、平山等地,于10月14日上午直逼惠州。
当时,惠州守军为国民党莫希德151师一个直属团,其中有百余名刚从惠州各地中学新招的学生军,在飞鹅岭下进行秋季军事训练。
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撰文《惨烈的飞鹅岭阻击战》记载,当天下午,日军突进飞鹅岭山下,并发起进攻。当时的守军为掩护民众撤退,守住飞鹅岭阵地,与日军英勇搏斗。战斗持续至黄昏,惠州城内的机关及民众得以从容撤退,飞鹅岭的大部分守军已完成任务,趁天色已黑,随大部队撤守罗浮山下。守军中的百余名学生军,坚持不愿撤退,只要活着就不让日军前进一步,宁可与日军同归于尽。至半夜,日军进行偷袭,像狂蜂一样围着碉堡乱刺乱射,学生军战斗至弹尽也不愿投降。恼羞成怒的日军不断向碉堡内投掷手榴弹,致使战斗至最后的一批学生军全部壮烈牺牲在碉堡内。敌人还残忍地用泥土封闭堡垒的出口,企图将守军埋入其中。
10月15日,日寇攻陷惠州。“十五日晨四时,日贼援兵再至,投放毒弹……双方在飞鹅岭展开血战,敌损失甚重。”“今日凌晨,惠州以南有激烈战事。”“日军经血战后,已于当日下午占据惠州,双方皆受重大损失。”从当天出版的《大汉公报》《申报》等报刊的报道中可以得知飞鹅岭阻击战之惨烈。
此后数日内,日军接连攻陷博罗、增城等地,于10月21日占领广州。
用散文诗颂扬
“人类不断地赞扬、流传,你们战斗的勇敢”
飞鹅岭上的百余位学生壮士,极大激励了惠州民众抗敌之心,铸成了抗击日军的血肉长城。当年12月上旬,经过抗日军民的浴血抗争,日军退出惠州,惠州光复。
青山有幸埋忠骨。日寇退城后,惠州名绅张友仁等人,登上飞鹅岭,清扫战场,收拾学生军的忠骸,安葬在飞鹅岭,托体同山阿。
当时的随军文化人黄华沛写下一篇散文诗《飞鹅岭》,发表于1940年第二期《浙江青年》杂志和1940年8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记述这百余名学生军的壮举和牺牲后的惨烈场面:“全部学生军,猛烈地鞭击着敌人的骄傲、残酷,贪婪的欲望,争取自己的生存,和惠阳民众的撤退。”“烽烟,烧遍了峰尖:扬起了战争的交响,弹花锵锵;云天,翻腾的怒叫。‘五排’抵着机关枪,‘七九六八’迎着炸弹。疯狂的野炮,对英勇的学生群——为了保卫飞鹅岭,抑止敌人的凶焰,只有拼命,血肉的搏斗。”
“一百人马,忠烈的安息——没剩下一个,为了救出惠阳几十万民众——几十万与一百之比,是精忠的表征!”黄华沛在《飞鹅岭》动情地写道,“在你们,完成了人类的责任——为自由,为祖国尽忠成仁……人类不断地赞扬、流传,你们战斗的勇敢。”字里行间,对中国学生守军死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1938年10月登陆大亚湾,到1945年抗战胜利、侵惠日军在水东街向中国军队投降为止,惠州城总共经历四次沦陷、四次光复,沦陷时间累计不足一年,其余时间都控制在惠州军民手中,这不能不说是华南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以百余名学生军为代表的无数惠州军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山河无恙、民族尊严。
唱响青春之歌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惠州民谣云:“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这是冷兵器时代鹅城惠州的太平盛世。革命战争年代,飞鹅岭的烽火不绝如缕,那一群为国捐躯的惠州青年,为了守护家乡“永无忧”英勇抗战,令人肃然起敬。
横跨东江的合生大桥的桥墩,塑造成仙鹅引吭高歌的状态;惠州体育馆的形态犹如天鹅振翅;鹅城大桥上,两只天鹅相亲相爱,点缀着青春之城的山水……如今的惠州,随处可见仙鹅景象,英雄的鲜血化作激昂的音符,萦绕在城市上空,催人奋进。
现今,登飞鹅览胜,远近风景尽收眼底;看历史浩瀚,峥嵘岁月永记史册。
多年来,惠州规划建设飞鹅岭公园,积极保护飞鹅岭碉堡、战壕等革命战争遗址,挖掘历史资料,完善“红色族谱”,同时规划红色旅游路线,将飞鹅岭打造为集辛亥革命、东征、抗战纪念于一体的重要地标。在纳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之东征革命历史文化游径”和“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游径之惠州飞鹅岭东征游径”后,飞鹅岭增设了清晰的标牌标识,向市民游客生动讲述抗战历史,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根据相关研究人员考证,当年牺牲的学生军主要来自广东省立惠州中学(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博罗中学等校。他们多为家境殷实、前途光明的知识青年,怀抱民族大义,毅然走上战场,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飞鹅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青春壮歌。
青春之歌也在校园回响。当年的广东省立惠州中学,为今天的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桃李芬芳,有“东江人才摇篮”之美誉。今年,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启动校史梳理、编撰工作,收录百余名学生军阵亡飞鹅岭的抗战故事,铭记和缅怀优秀校友,为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注入了深厚的力量。
飞鹅岭上的碉堡,长满青苔,生机勃勃。林木苍翠,清风徐来,那首“打东洋”的民谣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血肉与堡垒交织成壮烈之歌,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何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