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区水门桥南桥头下,滨江公园如绿带一样,沿西枝江向东延伸,这片沿江地带,旧称“沙下”。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惠州市区水门桥南桥头下,滨江公园如绿带一样,沿着西枝江向东延伸,绿道、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市民一家老小到此休闲运动,绿荫遮道,江风轻柔,令人心旷神怡。
城市的天空也有风雨如晦的时刻。这片沿江地带,旧称“沙下”。假若时钟倒行至抗日战争时期,这片沿江地带还是沙滩地貌,江面水流湍急,上演了悲惨一幕:1942年2月,日军第三次入侵惠州,实行大屠杀,制造震惊南粤的“沙下惨案”,死难者至3000余人,其中约600名市民被日军残忍杀害后抛尸江中,鲜血一度染红江水,西枝江变为“红河”。
记者曾抢救性采访亲历者
抗战时期,惠州是日军侵略华南的其中一个城市,曾被日本侵略者四度攻陷。惠州军民浴血抗争,以巨大牺牲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其中,日军第三次入侵惠州时,所带来的破坏为历次之最。
惠州市文化顾问、惠州市红色文化促进会会长宋秀杰是解放军某部“叶挺独立团”退役老兵,曾任中国新闻社惠州支社负责人。在新闻记者的岗位上,他开始关注惠州红色文化、革命遗址,写过多篇报道,如叶挺纪念馆相关活动情况。退休后,他致力于挖掘、整理、弘扬惠州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前些年,他寻访党史部门,抢救性采访亲历者,找寻“沙下惨案”发生地,还原那段惨痛记忆。
宋秀杰介绍,1942年1月下旬,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长率部2000余人,从东莞出发,沿惠樟公路向惠州进犯,第二次惠博战斗打响。2月2日,日军抵达惠州高榜山、新村路口,遭遇惠州守军独九旅六二七团的抵御。日军多次利用猛烈火力进攻,均未得逞。日军联队长见屡攻无效,到阵前视察情况,被我方击毙。第二日,日军纠集各地兵力6000多人,加强攻势。2月5日凌晨,日军铁蹄第三次踏进惠州城。
根据宋秀杰考证,第三次陷入敌手,对惠州人和惠州城来说,是空前的灾难。在战斗中丢了联队长的日军,将复仇之火在惠州城点燃。日军此次在惠州逗留破坏3天,屠杀民众之残忍,烧毁房屋之多,为惠州历次沦陷之最。惠州3天内死于日军屠刀下的无辜民众有3000余人,其中,最为惨烈的命案发生在水门沙下,约600名市民被残忍杀害抛尸江中,西枝江一度成为“红河”。
宋秀杰表示,“沙下惨案”是侵华日军屠杀惠州人民的罪恶行为,他近些年通过各种途径整理、记录“沙下惨案”等抗战记忆,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同时激发今人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热情。
惨案史料班班可考
走访“沙下惨案”遗址的同时,我们检阅史料,一段更为真实的历史向我们走来。
日军第三次入侵惠州,凶狠本性无以复加,使得全城布满“杀人场”。惠城文史丛书之三《永不忘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收录梁海南《抗日战争期间惠州四次沦陷回忆》一文记述:“日军大队进抵惠州城后,除了士兵佩戴黑纱为其联队长‘戴孝’外,并将那些未逃出城的老人及小孩统统押至水门沙下空地集体大屠杀,血流遍野,肝脑涂地,不少尸体被抛入江中,惨不忍睹。此次被杀居民尸首共约六百具。经数天残酷屠杀后,日寇又退回东莞及博罗下游盘踞。”
抗战亲历者、惠州文化名人王映楼在回忆文章《惠城四次沦陷》中提及惠州两位老人秦敏猷、吴锡槐抗击日军和被害经历,当“寇来搜人,吴善拳勇,突跃寇身后,夺其刀斩之,秦虽文弱,亦奋起执木棍为助,复毙二寇,伤数寇。寇大队适至,众寡不敌,二老俱被俘。寇恨之甚,先戳数刀,不使即死,越日,始杀之于水门外。”王映楼还说,日寇留惠6天自动离去,人民入城,见积尸遍城内外,各自认其亲属,收殓掩埋,棺木不敷,多自钉薄板以葬,一时号哭之声,震天动地。
老画家以画笔再现抗战历史
惠州画家黄澄钦,1939年出生于香港,香港沦陷后,年幼的他随着母亲逃难至惠州投靠亲戚,在惠州定居生活至今。早年他在政府文化部门工作,退休后以画国画为乐。
日军侵华的铁蹄,给他的人生带来颠簸转折。从壮年到老年,每每向他人提起抗战历史,他总是情绪激愤。他永远忘不了这段国仇家恨。巧合的是,他如今居住的房子,就在水门桥头、西枝江边,楼下便是滨江公园“沙下惨案”遗址。当他在阳台眺望江山景色时,时常会对着楼下的一片沿江绿地陷入沉思。
“虽然我没有目睹‘沙下惨案’,但听老人说过多次,这是惠州这座城市的惨痛记忆。”10多年前,他出版著作《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文图并茂,其中有多篇抗战题材,包括吴职藩等人被日军杀害后抛尸沙下没入江中的悲壮经历。
黄澄钦向我们介绍,1942年暮春三月,桃李纷繁,惠州各界人士在惠州学宫旧址举行全城追悼大会,吴仕端撰联悬于灵座左右,联曰:除三洲田七女湖及东征以外无此牺牲,允作革命军人,不愧惠州父老;自半径村六桥畔迄西江之岸遍涂肝脑,凄绝千山杜宇,愁煞万树红棉。此联控诉日寇屠城3日、制造“沙下惨案”的暴行,沉郁低回,激励人们化悲愤为力量。
多年来,黄澄钦通过手中的画笔,再现那段难忘的民族抗争史,记录烽火时代的血与泪,在这位老人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人们珍爱和平,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在日军的铁蹄下,“沙下惨案”遇难者拖着沉重的步伐,步履蹒跚,不幸坠入江中深渊。江河失色,草木同悲。他们展现出的宁死不屈的自强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惠州人建设美好家园。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粗砺的沙石河滩,如今已变成风景秀丽的公园绿带。这片土地曾见证过遇难者沉重的脚步,而今,它托起的是人们从容自信的步伐。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何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