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们采摘辣椒。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 摄

村民将笋片均匀地铺在竹匾上。
盛夏七月,龙门田野涌动着希望的绿浪。这片土地上,科技与传统交织,品牌与市场共振,一幅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徐徐展开。
土特产里藏着乡村振兴大文章。近年来,龙门县致力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为“百千万工程”建设的龙门实践写下生动注脚。今年,龙门正以土特产为支点,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建设、联农带农等方式,将刺鳅、竹笋、辣椒等小产业培育成乡村振兴的大引擎,让乡镇土地长出“金疙瘩”,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蓝田瑶族乡
刺鳅养殖“游”出科技富农路
在龙门蓝田瑶族乡蓝田村的现代化刺鳅养殖基地里,一尾尾通体棕黄带黑斑的刺鳅在清澈见底的养殖槽中欢快地游弋,时而翻腾跳跃,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出自于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精准引入的项目,正通过可持续的“造血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活力。
走进刺鳅养殖基地,村民朱桂南正在细心打捞鱼池杂物,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以前我在广州打工,半年才回一次家。现在在这里工作,十分钟就到家,一个月工资也有五六千元,还能多学点技术,带动乡亲创业发展。”朱桂南告诉记者,去年底,得益于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积极引荐,特色刺鳅养殖项目落户家乡。如今,他脱下工装换上水靴,成了基地的技术骨干。基地里,还有好几个和他一样的村民,他们不再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据悉,该项目一期开发50亩用地,摒弃传统鱼塘模式,采用“工厂式”养殖。恒温控制、循环水净化、实时数据监测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开发也已提上日程。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让村民直接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此外,项目带来的利好不只提供就业岗位,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联农带农路径。
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是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村民“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门槛,点燃了更多村民参与特色养殖的热情。“不少村民想来跟我们学养鱼,我们会先提供少量鱼苗让他们试养,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饲料、药物,教他们养殖技术。等试养成功后再提供大批量鱼苗,成鱼后由基地统一回收销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蓝田瑶族乡刺鳅养殖项目技术人员朱添说,目前,该基地推出“全链条帮扶”模式,为有意愿养殖刺鳅的村民提供从鱼苗、饲料、技术指导到成鱼保底回收的“一站式”支持。
“我们引进刺鳅养殖项目的初衷就是强村富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真正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进一步强化联农带农富农的帮扶效果。”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杨建华介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接下来,工作队将持续强化产业帮扶,积极对接引进农业企业,进一步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龙潭镇
竹笋“破”出品牌增值路
7月的清晨,龙潭镇新寮村的山坳里还飘着薄雾,村民们已扛着笋镐行进在山坡间。锋利的笋镐精准楔入土层,“咔嚓”一声脆响,近半米长的麻竹笋便带着晨露与红泥破土而出。不一会儿,鲜嫩的竹笋就在竹筐里堆成小山——这是新寮村特有的丰收图景。
新寮村位于龙潭镇西南部,是西溪笋的主产地,村民种笋、晒笋、卖笋已有多年历史。相传500多年前,在龙华与龙潭两镇交界(原沙迳与左潭)的西溪一带,山民开始种植笋竹,并将母竹上直径如碗口大的幼嫩竹笋制作成笋干食用。
“这里长出来的西溪笋粗大肥厚、清甜爽口。”村民黄焦同边剥笋壳边说,2023年,村“两委”带头种下百亩麻竹,积极引导村民流转整合山地资源,并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竹笋产业。干部带头学技术、作示范,还请农技员下村培训,慢慢让村民们安了心。
如今,百亩麻竹已扩展成近千亩竹海,漫山的绿意里藏着增收的盼头。“明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就能到1500斤。”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发算起收成账,眼里满是笑意。
采收只是第一步。清晨挖的鲜笋必须当天加工,否则鲜味易失。村民们手起刀落剥去笋壳,莹白的笋肉随即被投入大锅。经过一个半小时蒸煮去涩,剖开的笋段切成薄片,均匀铺在竹匾上。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每天翻动笋片,让山风与烈日共同“雕琢”。十斤鲜笋经暴晒浓缩,最终只能得六两笋干,琥珀般的色泽里,凝结着农人的辛劳。
“随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的开通,游客及人流量显著增加。借着客流量的逐渐增加,村里也加大了竹笋宣传,不少游客尝过之后,还会带些笋干当伴手礼。”黄永发介绍,近年来,龙潭镇依托竹林资源等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竹笋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龙潭镇特色产业名片,进一步擦亮新寮村“竹笋之乡”品牌。
“当前,我们正努力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发展,投资民宿或者农家乐。今年,村里的竹笋深加工厂计划在竹笋采收中期正式投产。”黄永发说,工厂投产后,新寮村的竹笋产品将拥有商标和生产许可证,同时实现产品品类的多样化。
山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曾经因路远闭塞的新寮村,如今靠着扎根泥土的麻竹产业,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又一批笋干被打包发走,黄焦同擦了擦汗,望着满山竹林笑了——这破土而出的不仅是竹笋,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平陵街道
红椒“串”起联农带农共富链
夏日的风掠过平陵街道竹龙村的田野,700亩辣椒基地里,红辣椒像一串串小灯笼压弯枝头,采摘工人们的指尖在绿叶间翻飞,红辣椒“簌簌”落入桶中,不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山。“摘完直接卖给企业,一天能挣百十来块。”桶里的红辣椒映得村民张大姐脸颊通红。
这片红火景象的背后是“企业牵手农户”的联农带农图景。2021年,“要让农户敢跟着干,得先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三大问题。”惠州稼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政务总监李群志说,从最初租用100亩地到如今的700亩,该企业通过与相关辣椒研究机构合作,采取“科研院所技术供给+企业运营实施+农户(种植户)”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为反季节辣椒种植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常年驻守种植场,传授防旱防涝、科学施肥除虫等技术,还深入讲解与企业合作的优势,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模式让村民们种植有了底气。农户出土地,企业负责开垦、提供技术指导和肥料,还帮忙代卖。村民林满堂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种植。让他没想到的是,企业不仅帮忙开垦土地,技术员还常常上门:“什么时候浇水、施什么肥,都给列得明明白白。”前阵子连续降雨,他发现辣椒叶有点发黄,刚打电话求助,技术员就带着农具赶来,手把手教他清沟排水、喷洒防护药剂。林满堂说:“明年扩到3亩,再拉上邻居一起种。企业说深加工投产后会优先收咱们的辣椒,这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企业通过整合专家资源、专利技术和市场渠道,系统性解决了种植户“品种选择难”“技术落地难”“销售对接难”等问题,推动辣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下一步,该企业还计划与竹龙村进一步合作,增加辣椒的附加值,在深加工方面继续努力,同时在乡村振兴、美化农村等方面履行企业责任。
从100亩到700亩,竹龙村的红辣椒不仅串起了产业链,更串起了企业与农户的信任,这正是联农带农最生动的注脚:企业带着农户闯市场,农户跟着企业奔小康。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