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司令员何俊才是我爷爷的堂弟,我们叫他六叔公。他们兄弟感情很好,不仅因为血缘关系,还因为爷爷送了他一副望远镜,帮助他行军打仗,尤其是在一次对日作战中不但化险为夷,还打了胜仗。
1938年,日军在惠州大亚湾登陆后直扑广州,惠州、广州等地相继沦陷,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为了防止日寇北进打通粤汉线,广大粤北地区纷纷组建抗日游击队,六叔公担任抗日同盟军大队长,他带领队员们活跃在清远、花县(今花都)、三水一带,阻击日寇北上。爷爷曾经在香港买了一副望远镜,为了方便六叔公从事革命工作,在抗战初期就把望远镜送给了六叔公。
记得有一天,六叔公带领游击队员在营地训练,中间休息,他习惯性地拿起望远镜向四周眺望,这一望,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原来一队日军正在几公里外悄悄地向他们的营地扑过来。六叔公马上叫游击队员把炸药埋进事先挖好的坑里,然后埋伏在附近的树林里。等到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游击队员马上引爆炸药,当场炸死了七八个日军,余下的日军赶紧沿原路仓皇逃窜。为此,六叔公很感谢爷爷,经常说如果没有那副望远镜,后果不堪设想。
二
六叔公是个文化人,他曾经在韶关市翁源中学读书,后来留校做老师,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一直很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村小学读书的时候,学校就已相当破旧,特别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大家都提心吊胆,生怕土砖房屋倒塌。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当时已在惠州工作了,听乡亲们说由于年久失修,小学校舍已成了危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于是,村里利用暑假对学校进行重建。到8月中旬,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可却没有钱购买装修材料,被迫停工。眼看就快到9月开学的时间了,可把学生家长急坏了。9月初,心急如焚的村干部会同镇干部一起到广州请六叔公帮忙。六叔公马上动员几个子女捐钱,很快就凑够了购买装修材料的钱。9月底举行新学校落成典礼,六叔公一家人参加了庆典活动。看着焕然一新的校舍,全体师生和父老乡亲都非常高兴,他们从内心里感谢六叔公一家人的关心和帮助。
三
我在1989年高中毕业后到广州读书,我父亲带我去拜访六叔公。六叔公得知我是来广州读书的,非常开心,连声赞扬我是家族的人才,让我很不好意思。
20世纪90年代初我即将毕业参加工作,很多单位来我们学校招人。我征求六叔公的意见,他建议我到基层去锻炼。我说看到惠州港也在招人,他说不久前,他去惠州考察,看到惠州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建议我去惠州工作。我相信六叔公的眼光,所以最后选择了去惠州港工作。
当我来到惠州港报到后,才发现这里刚刚动工建设,每天各种工程车在海边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当时,我们白天的工作主要是对车辆拉来的石料进行检测、丈量、统计,日晒风吹雨淋,非常劳累。晚上还要轮流去检查进港公路的施工进度,有时候困得在施工现场就睡着了。
海边经常会有台风,台风一来,就把我们简陋的工棚屋顶掀掉,然后我们得冒着狂风暴雨爬上屋顶去加固。我7月份到那里,年底,发现自己变得又黑又瘦,工作实在太苦太累了。于是我写信给六叔公诉苦。六叔公回信说,惠州区位优势明显,叫我留下来安心工作,年轻人吃点苦没关系。就这样,我留了下来,这一留啊!就是30年。
我亲眼见证了惠州30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在惠州的综合实力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完全可以用“脱胎换骨”“沧海桑田”来形容。
2004年10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55周年暨纪念公园落成庆典大会在惠东县安墩镇举行,六叔公应邀出席了庆典活动,我赶过去和他见了一面,衷心感谢他对我的谆谆教诲,同时还向他介绍了惠州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近况,他听了很欣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以此文纪念曾经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俊才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