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那些有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须警惕一个潜在的健康威胁——脑卒中,它正在高温的催化下悄然抬头。
不少人认为,冬季才是脑卒中的高发季。其实,夏季患上脑中风的人群也不在少数,俗称“热中风”。《央视一套》发布的资讯提醒,研究显示,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发生风险就会显著升高,并且危险性随气温上升而加剧。本期,我们一起关注相关话题!
夏季高温容易诱发“热中风”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朱伟明表示,很多人以为脑卒中只在冬季高发,其实在夏季特定条件下,如持续高温或骤冷骤热时,其风险同样较高。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夏季高温易诱发脑卒中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人体水分流失: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体内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二是血压波动:进入夏季,部分人因高温影响睡眠、情绪烦躁,血管反复收缩舒张,易引发血压骤然升降;还有的人夏季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内,而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空调房容易导致脑血管不断收缩、舒张,引发血压骤升骤降,这些都会增加脑卒中风险。
三是体温调节负担:高温时,人体为了散热,会使心脏泵血频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此时脑部供血可能受到影响。
记者了解到,夏季高温环境下,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脑卒中的风险更高。
判断是中暑还是“中风” 记住这几点
发生“热中风”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和中暑有相似之处。该如何区分“热中风”和中暑呢?
人民网科普显示,中暑主要是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最早症状是脸红、眩晕,随后高热、出汗少甚至无汗,严重时昏迷,但无特定偏侧症状。
而“热中风”是脑血管意外,会有突发的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等等。朱伟明表示,以下这些症状突然出现,就要高度警惕是中风:头晕得厉害,头痛欲裂,恶心呕吐;身体一侧没力气、麻木、动不了,甚至突然摔倒;说话像“大舌头”,说不清楚,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一边脸发麻、流口水;看东西模糊、重影,甚至看不见;走路不稳,像喝醉酒一样;天旋地转,剧烈呕吐
朱伟明还说,国际上有个简单易记的口诀,叫“FAST”原则,帮助大家快速识别中风:
F(Face 脸):让患者笑一笑。脸歪不歪?两边对称吗?
A(Arm 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一边手臂是否无力下垂?
S(Speech 说话):让患者说句简单的话(比如“今天天气真好”)。说话是否含糊不清?或者根本说不出?
T(Time 时间):如果以上任何一项出现异常,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记下发病时间,这对后续治疗极其重要!
朱伟明表示,一旦怀疑是中风,立即拨打120,告诉接线员“怀疑中风”,告知症状和发病时间。要赶紧送到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专业救治。对于脑梗塞,溶栓或取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通常是发病后4.5~6小时,部分取栓可延长至24小时)。
预防卒中 管好血压很重要
对于脑卒中,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朱伟明强调,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朋友,更要做好日常管理。脑卒中的核心预防措施是管好血压,这是重中之重,主要做法有:
坚持服药:高血压药不能吃吃停停,即使血压正常了,也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清淡饮食:少盐!少盐!少盐!每天盐控制在5克以内。试试“白水代替骨头汤,蒸煮胜过油炸香”。
合理膳食:限制饮酒,最好戒酒。少吃油腻、动物内脏、甜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戒烟:吸烟对血管伤害极大,必须戒掉!
控制好血糖血脂:糖尿病患者同样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
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坚持运动,结合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都很好。贵在坚持!
保持好心情:避免大悲大喜、激动争吵(比如遇到矛盾时深呼吸,冷静处理)。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也是诱因。
定期体检:尤其“三高”人群和有家族史的,定期查血压、血糖、血脂,及早发现问题。
预防中风,重在细节和坚持!最后,朱伟明给大家分享几个小贴士:
饮食:买菜时多选新鲜蔬菜水果;做菜少放盐和油,用限盐勺;用醋、柠檬汁、香料(葱姜蒜、花椒)代替部分盐提味;少吃咸菜、腊肉等加工食品;主食加点粗粮杂豆。
运动:不用刻意追求高强度,每天累计快走30分钟就很好(比如晚饭后散步、上班提前一站下车走走路)。看电视时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
监测:家里备个血压计、血糖仪(糖尿病患者),定期测。记录好数据,复诊时给医生看。
减压: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比如听音乐、养花、下棋、和亲友聊天。遇事别钻牛角尖,深呼吸10秒,避免情绪激动。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