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台上望和平

——寻访83年前独九旅在惠州城血战日寇的烽火印记

2025年08月0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望乡台守军射击点。

望乡台守军射击点。

    中国守军在惠州城郊用重型机关枪阻击日军。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中国守军在惠州城郊用重型机关枪阻击日军。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望乡台暗堡入口。

望乡台暗堡入口。

    今日望乡台的遗址还依稀可见当年战斗的痕迹。

今日望乡台的遗址还依稀可见当年战斗的痕迹。

    寻访望乡台    的烽火印记

寻访望乡台 的烽火印记

山以战名,台因义重。

望乡台,惠州西湖畔一座海拔不过两百余米的小山,南坡陡峭如刃。83年前的2月初,这里枪炮震天,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铁壁——驻防惠州的国军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以下简称“独九旅”)627团官兵在此血战日军精锐,保卫惠州城,打响了惠州军民抗日战争中在中心城区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这场激战持续3日,创造了“一日五退敌军”战绩,独九旅的将士们共打死打伤日军230多人、击毙日军联队长,而独九旅也牺牲官兵200余人。这些年轻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铮铮誓言。

一场五退敌军的血色鏖战

望乡台是挂榜山下公路北侧(亦称小挂榜)的一座山峰,高200余米,与挂榜山、飞鹅岭高地形成犄角,可以控制日军从今鳄湖往北穿入黄塘路和西湖路(今西湖塔下)进入城区的路。如此战略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2年1月下旬,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长率部2000余人,在飞机的配合下,从东莞出发,沿惠樟公路向惠州进犯。

2月2日上午,寒风中弥漫着火药的气息,这注定是血战的一天。日军中川联队以为能够快速攻下一城,却在望乡台下遭遇当头重击,被阻于山下不能前进。

望乡台,南面山体陡峭险峻。山顶上,陈济棠主粤时期修筑的钢筋水泥堡垒森然矗立,周围战壕环绕,并遍布大小暗堡和防卫掩体。

进攻开始,日军集中所有炮火对守军进行猛烈轰击,浓密的硝烟笼罩着望乡台。日军炮击停止后,即派出约300人兵分两路攀崖强攻。

当日军接近望乡台时,守军堡垒内的机枪突然喷射出几条火龙,周围的战壕和暗堡也一齐开火。

日军遭到这突然而来的猛烈射击,纷纷倒下,有的即时毙命,有的从陡峭的半山掉到山边,有的躲藏在山岩洞穴,有的迅速退回山脚下。接着碉堡里的勇士冲出战壕,搜索和消灭隐藏在山腰、山岩、洞穴的日军。

日军第一次进攻被打败后,停火约半小时,又开展了第二次进攻。日军首先接续向望乡台猛烈开炮轰击,机枪射击不断,用火力封住望乡台堡垒、战壕里守军的射击点。然后除依旧分两路往上冲外,还增加了一支30多人的敢死队,掩护几个背炸药包的日本兵,企图用炸药炸毁望乡台的堡垒。

这样处心积虑的猛攻下,让日军始料未及的是,第二次进攻败得更惨——敢死队员和几个背炸药包的日本兵,几乎被守军的神枪手全部击毙在半山腰,第二次进攻完败。

接着日军又展开第三、第四次进攻,同样被固守在望乡台的独九旅勇士们一一击退,日军暂时未能越雷池一步。

战斗延续到下午,眼看战斗胶着,日军中川联队长亲自到望乡台下日军阵地,用望远镜观察独九旅守军阵地。在他的指挥下,日军发起了最猛烈的第五次进攻,炮来弹去,战斗异常激烈。

此时,望乡台守军发现了山下中川联队长亲自指挥战斗,开始击炮轰击。副连长兼前线观察哨长陈海生(惠州县城人)迅速指挥架炮,亲自测距,把首发炮弹打出去,炮弹落在中川前面,吓得中川等人立即卧地隐蔽。

当他们再站起来准备继续观察时,陈海生已校正炮位,打出第二炮,炮弹落在中川身边,致命一炮让中川立即倒地身亡。

由于中川阵亡,日军军心涣散,无心恋战,故战斗至晚上8时许枪炮声逐渐稀落,日军第五次进攻又被独九旅击退。

那时新村大岭的居民,亲眼看到日军用白布裹着中川尸体,用战马驮着退出战场。留在城里的居民听到这一消息,奔走相告。

事后,独九旅旅长容干在马鞍圩召开627团全体官兵大会,表彰了这次战斗有功人员。

陈海生受到军前嘉奖,连长吴玉宝也受到表彰。容干还号召全团官兵要像步炮连那样冷静沉着,打得快、打得准,给来犯之敌以致命的打击,以洗雪国恨家仇。

随后,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发来奖状,嘉奖了627团步炮连全体官兵,并批假给钱,让陈海生返乡完婚。

一道永不褪色的“伤疤”

2月2日白天的战役获胜大大鼓舞了士气。当日晚上9时许,驻林村的独九旅625团从马安经河南岸,对望乡台下日军右侧背进行包抄袭击,驻守在望乡台的627团除留下部分战士留守阵地外,亦全部冲下山,与625团前后夹击日军。战斗延续至晚上11时左右,日军不支,由原路退回潼湖附近,独九旅追至鸭仔步方止。

被“一日五退”打垮的日军卷土重来。2月3日,日军在东莞石龙、桥头一带又纠集各地兵力6000多人,在飞机的配合下再次大举进犯惠州。其中一路沿东江逆流而上,黄昏时占领博罗城。

4日,日军继续向惠州进犯。另一路是日军步骑兵200余人,由陆路进犯惠州,被独九旅阻击于城北东江河边,被打得人仰马翻。

后来,由于日军大队人马不断开进惠州,独九旅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于4日午夜全部退出惠州,向平潭、水口、梁化、横沥等地转移。

5日晨,惠州第三次陷于日军之手。日军侵占惠州城后,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连续3天血洗惠州城……

已故抗战老兵邹益泰,16岁时加入独九旅,在其90岁高龄(2015年)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称,在1942年2月望乡台一役中,他见证了炸死日军联队长一幕,战场之激烈,守城之艰辛,不仅日军被成批击毙,战友也纷纷倒下,他久久不能忘怀。

“独九旅已经尽了全力,撤退也是迫不得已。”邹益泰当时说,他的家园毁于战火,亲人死于刺刀与饥荒,每每想到那些丧命的无辜百姓和亲友,他心中就如刀割一般疼。

多年过去,这一道永不褪色的“伤疤”,邹益泰忘不了,后世更应时刻铭记战争的残酷、抗战的艰辛、战士的伟大。

一座镌刻精神图腾的山

硝烟散尽,忠魂不朽,望乡台(今螺山)重归寂静。

而今,记者沿着山下农庄小径上山,望乡台上的暗堡、战壕、指挥部等遗址,仍静卧桉树林深处。

步入主体断断续续长达一公里、有93年历史的暗堡(始建于1932年),混凝土坚固如初,炮痕、弹痕被岁月冲刷后依然明显。射击孔外,新联路上已是惠州中心区、我市首个GDP千亿县区——惠城区行政办公聚集地,鳄湖路上车流如织,周边已是繁华街市。这盛世,如那200多个年轻生命所愿。

山风穿过通风口,似在低语那段烽火岁月。“战壕暗堡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我市文史爱好者严永忠已经是第三次走进这段历史的遗址现场,他轻抚着斑驳的水泥墙体说:“这里是凝聚民族气节的活教材。”

大学生梁雨欣利用暑假,跟随文史爱好者们一起上山,爬过最陡峭处近80°的山坡,战争遗迹赫然呈现眼前。

“那些年轻的生命,本可像我们一样追梦……”她弯腰钻进主暗堡,用手机拍下这始建于1932年、历经多次战役、遭受90多年风雨的暗堡。“这是书本上的历史走进现实。当这些遗址出现在眼前,我内心很震撼。和平绝非理所当然,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下山时,斜阳为望乡台镀上金边。

余晖晚照中,“望乡台”名字的由来浮现心胸。民国之前,在鹅岭北路未开及解放军未驻黄塘时,本地到海外谋生的人,临别必经过此山。他们会跑上山头,北望故乡,告别惠州城。外出谋生多年归来的游子,归来时也会跑上那座山头,迫不及待地俯望那久别的故乡。

曾几何时,望乡台上望乡人望断愁肠,死生别离两茫茫,盼一个和平盛世和美满家园。

当年离乡人回望故土的山岗,经历战争洗礼,如今化作民族精神的守望者——它凝视着山下车水马龙与繁荣街市,也敲响每个中国人心中那声长鸣的警钟: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

文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实习生梁雨欣 通讯员张燕娴

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