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
“让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是高盛产业集团副总裁、高盛西湖智谷总经理龙俊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成了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以下简称“西湖智谷”)的运营哲学。围绕这句话,园区在过去三年里展开了一系列“加减法”:政府、园区合力做减法,为企业卸下成本、流程、配套三大包袱;企业则在减下来的时间和空间里做加法,把产值、订单和人才队伍不断做大。
2021年动工,2023年交付,短短三年间,园区注册企业137家,51家企业投产,2024年园区总产值5.5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8亿元。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一套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正在西湖智谷高效运转。
从“东莞经验”到“惠州样板” 打造博物馆式产业园
从2011年高盛产业集团在东莞打造首个民营国家级孵化器,到后来松湖智谷落地见效,惠州看到了高盛产业集团的实力,向其抛出橄榄枝;高盛产业集团也看好惠州在“制造业当家”战略下的产业发展优势,双方一拍即合,松湖智谷经验随即东拓惠州。
作为2.0版“产城人”融合示范大城,高盛产业集团把多年的产业理解一次性融进了西湖智谷,容积率更低、产品更全:一整栋“从天到地”的独栋厂房,带地下室的实心地一楼,退台式设计、连廊、多层挑空,一单元一本国有红本产权证……博物馆式的软硬组合配置让企业像逛展一样,一眼就能找到适配的模板。
要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对空间的不同需求,在这一理念下,园区被切成四个清晰的功能区:A区产业研发大厦主打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AI、软件信息,A区轻型生产区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轻型生产等扎堆;B区面向规模制造,重型设备、新能源、印刷包装可以“尽情轰鸣”;C区留给注重品牌形象的总部、中试研发和高端制造;预留的弹性空间随时可为增资扩产的企业“加长裤腿”。
截至2025年中,西湖智谷注册企业137家,90%来自深圳、东莞。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规上企业14家。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六大集群已现雏形,A区产业大厦更被认定为“惠州软件园”,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格局。
从“服务撮合”到“闭环赋能”
让企业专注核心业务
“让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剩下的交给我们。”龙俊一句话为园区的服务定调。为了完成“服务撮合”,达成“闭环赋能”,西湖智谷把撮合工作拆成两条看得见的路径:先把生产性服务业请进来,再把制造企业的需求递出去,让双方在一条走廊里完成握手。
第一条路径是“请进来”。园区围绕企业生命周期,把软件信息、自动化设计、检验检测、法务财税等服务商集中落地,再用“团购”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注册、税务、知识产权这类公共服务,由园区统一议价,多家企业共享;工业软件、产线升级、智能工厂改造,则由广东云蝶软件、广东伟涛普等专业团队提供模块化方案,企业按需取用,不必重复试错。
第二条路径是“递出去”。运营中心每月梳理入驻企业的共性需求,定向推送给已落地的服务商。雷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这家原本以销售为主的企业,在园区内把办公系统、产线布局等分别交给广东云蝶软件、广东伟涛普,在园区形成垂直供应链,管理难题在“楼上楼下”就能解决。
当广东伟涛普的自动化产线、广东云蝶的工业软件通过园区“内循环”精准落到企业产线,两条路径交汇,形成闭环,生产性服务业有了稳定订单,制造企业降低了时间与资金成本,西湖智谷则在一张进度表上完成对接、评估、反馈与改进。但服务并没有就此止步,西湖智谷把“一条走廊的握手”进一步拆解成一张分层次、全生命周期的菜单:初创企业进来,注册、税务一次办好;成长型企业缺配套,园区助力补齐上下游;成熟企业想升级,智能化改造方案一键落地。
“过去我们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模具供应商要跑遍珠三角,现在在园区里就能解决。”一位入驻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种“内循环”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从“产业园”到“幸福城”
留住企业更留住人
“很多年轻人宁肯在CBD拿三四千的工资,也不愿进工厂拿八千,就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差异。”龙俊把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写进了园区设计任务书,一座产业园被悄悄改写成一座“幸福城”。
硬件是底稿。园区紧挨城区,却用生态园林和楼顶露台把喧嚣隔在墙外;厂房里,自然光穿过落地玻璃,智能化设备低鸣运转,空调常年保持舒适温度。走出车间,食堂飘散着诱人的饭菜香气,便利店里各类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我们还与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品牌接洽过,后续有望引进。”龙俊透露,未来园区还将引入更多高品质商业配套。
软件是温度。孩子读书、父母就医、爱人逛街,这些曾被制造业员工视为“奢望”的日常,被园区一一装进服务清单。“很多员工可能不太清楚子女入学之前需要准备哪些资料,什么时候办理相关手续,我们有专人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道。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关怀,成功解决了企业员工的子女入学难题,让员工们能够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西湖是惠州的文化地标,我们将园区取名西湖智谷,就是想让它成为惠州产业地标、产业名片。”龙俊说。在这里,制造业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可以被向往的生活方式:既能享受城区的优质配套,又能投身最前沿的智能制造。
从“零租金”到“全周期”
助力企业轻装快跑
把最贵的创业门槛,变成最轻盈的起跑线。在西湖智谷,0租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掷地有声的邀约。
7月10日,西湖智谷宣布零租园区正式启动,向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敞开零租金大门,给予超常规免租期,并叠加市、区两级资金补贴。零碳产业运营中心(深圳)有限公司、高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零件通(深圳)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率先签约入园。
“在东莞,松湖智谷培育了多家上市企业。在惠州,西湖智谷也希望承担起帮助新兴行业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责任。”龙俊表示,对于成长型和发展型企业,园区也将给予不限于租金或销售优惠的专项支持。
零租金政策让广东云蝶软件董事长郑海涛直呼“震撼”:“它卸掉了创业者最重的担子,也展现了高盛产业集团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土壤好、环境好、服务好,相信能够成长出一批优秀的企业。”
零租金不是终点,而是西湖智谷助力惠州“制造业当家”战略里的一条起跑线。西湖智谷把后续配套切成三条并行的跑道,让企业从落地到扩张都能“拎包奔跑”。
第一条跑道是“空间弹性”。园区把厂房切成小面积模块,可租可售、可扩可缩。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都能找到对应户型,真正做到“成长不换址”。
第二条跑道是“服务全周期”。运营中心每月梳理企业共性需求,统一采购寻找服务商代办工商注册、税务、政策申报等多项事务。园区还建立“好评白名单+问题黑名单”机制,企业无需再为甄别服务机构分心。
第三条跑道是“产业协同”。西湖智谷作为惠城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之一,A区已被认定为“惠州软件园”,聚集软件信息企业23家、专利著作超100件;园区同步引进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制造反哺服务”的双向循环并与广东省高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惠州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达成合作,为惠州制造业持续输送技术与资源。
零租金降低企业门槛,全周期服务减少后顾之忧,产业协同放大乘数效应。“我们要做好运营,企业才能轻装快跑;企业跑得好,园区才会越来越旺。”龙俊如是说。
文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实习记者庄凯程
图 西湖智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