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当话剧《长安的荔枝》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舞台上重现唐代小吏李善德“运荔传奇”时,这座“岭南名郡”迎来一场跨越千年的“荔”史对话。
从南朝罗浮山的“焦核珍果”到北宋苏东坡笔下的“日啖三百颗”,从唐代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到新时代“百千万工程”的产业振兴,荔枝不仅是惠州的味觉记忆,更是一部鲜活的地方发展史。
(一)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
惠州作为岭南荔枝主产区之一,地处北回归线——荔枝黄金种植带,是千年荔枝文明传承地、优质荔枝集聚地。
惠州的荔枝种植故事,可以从南朝高僧竺法真说起。其在《登罗浮山疏》中提及的“焦核”,乃岭南古荔珍品。这一记载被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收录,成为目前惠州有荔枝种植可考的最早文献。
北宋咸平二年(999),新到任的祯州(21年后改称惠州)知州陈尧佐在其梌山居所前亲手栽下一株荔枝,世称“将军树”。如今,将军树虽湮没于时光长河,但它所凝结的城市记忆,早已融入惠州文化血脉,成为跨越千年的鲜活符号。
真正让惠州荔枝名满天下的,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绍圣三年(1096)四月,受惠州知州詹范之邀,寓惠的苏东坡到太守东堂饮酒品荔,面对生长了近百年的“将军树”,即兴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这不仅是对惠州风物的赞美,更将荔枝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
如今,惠州府城遗址公园——中山公园内,复原的东坡品荔场景雕塑,让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席地而坐的苏东坡,一手端酒、一手持荔,神情陶醉,与身后新植的荔枝树相映成趣,仿佛进行着跨时空对话。
惠州荔枝的传奇,还藏在遍布山野的古树之中。全市现存百年以上荔枝古树约2.5万棵,其中惠东多祝镇上围村的荔枝母树树龄超过千年,树冠覆盖面积600多平方米。这些“活化石”不仅见证了惠州荔枝的栽培史,更成为“百千万工程”古树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典范。
(二)
历史上,荔枝曾因“一日色变,二日香变”的特性成为“甜蜜负担”。
唐代诗人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背后,是李善德们蜡封蒂头、竹筒封存保鲜,从岭南到长安用马蹄丈量、以汗水浇铸的“荔枝极限运输挑战”。
时光流转至当代,惠州荔枝产业现代化转型正在改写这一历史,荔枝的“身份”也从宫廷贡品变为时令佳果。
看今朝,惠州种植荔枝面积超39万亩,占全省种植荔枝面积的1/10,建成4个荔枝专业镇、15个荔枝专业村,拥有8大绿色荔枝生产基地和18家荔枝出口备案基地及加工厂,形成了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镇隆荔枝”“罗浮山荔枝”为核心、7个“粤字号”品牌荔枝为支撑,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仙进奉、冰荔等传统优质品种和新兴高端品种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在博罗观音阁,广东荔枝庄园酒业的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年将千吨荔枝鲜果加工成荔枝白兰地、荔枝果酒、荔枝果汁、荔枝苏打水等产品,使荔枝的附加值增加数倍。在惠东九龙峰,总投资约4000万元的县荔枝产业园即将投产,年产6000吨荔枝果醋的生产线,不仅能消化本地过剩鲜果,更开创了“加工+文旅”的融合模式。
电商与冷链物流的发展,让惠州荔枝实现“鲜速达”。全省最大的荔枝交易市场——RCEP广东惠州(镇隆)荔枝交易中心2025年创下1.56万吨产销对接签约预售纪录,而该中心特设的冷链物流区,确保顺丰速运、京东快递12小时直达北京,特机运输10小时直达指定城市客户,真正做到荔枝“才下枝头、便上舌头”。此外,通过跨境物流,数千吨镇隆桂味、糯米糍更是漂洋过海,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三)
今天,“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为惠州荔枝产业注入新动能,荔枝早已不仅仅只是荔枝,更是乡村振兴“黄金果”、农民增收“致富果”。
在惠阳三和街道全坑村,以“荔枝果园+林下养鸡”生态循环模式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给村民们带来新希望。在博罗县泰美镇良田村,270多棵几百年树龄的古荔枝连片成林,不仅每年挂满果实,而且树下种灵芝,整合闲置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政策与科技的双重加持,让传统种植焕发新生。在惠阳镇隆,总面积2000亩的荔枝示范园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不但引入品控溯源码、防伪码技术,实现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还通过矮化修剪技术和无人机飞防作业,提高果子品质,修剪下来的荔枝木以每吨1000元的价格销往农家乐,实现“一树多收”。
在惠城区横沥镇潭头村,以“农户+公司”模式运营的“横字号”荔枝采摘园,正谋划沉浸式农趣“体验+研学”新业态,计划发展荔枝干、荔枝醋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农文旅工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场景。未来,游客不仅能观光体验荔枝采摘,还有望学习参与荔枝加工制作。这种“以荔为媒”向多领域延伸的全域发展新路径,正是“百千万工程”在惠州落地见效的一个生动注脚。
话剧《长安的荔枝》在鹅城已经落幕,但惠州与荔枝的现实故事仍在继续。“百千万工程”热潮涌动,惠州荔枝产业全面振兴,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成功,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探索:它证明了传统农业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塑造、文化融合实现“破圈”;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它更传递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扎根乡土、尊重文化、惠及民生,才能让小果子真正成长为大产业,让老传统焕发出新活力。
当舞台上的“荔枝”照亮长安的宫阙,当惠州枝头的“荔枝”甜进百姓的心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颗荔果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传承、对民生的坚守、对未来的希望。这,或许就是《长安的荔枝》在惠州上演的深层意义——它让我们记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像荔枝的甜香一样,历久弥新。
惠州日报记者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