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负责人罗志敏勇当“先头兵”

带着23年急救经验下沉家乡送医传技

2025年08月21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罗志敏(左)指导医护人员使用抢救设备。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罗志敏(左)指导医护人员使用抢救设备。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走近罗志敏

走近罗志敏

“转院途中,一定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这几个数值。”在惠阳区良井镇中心卫生院新添置的救护车上,心电监护仪规律作响,一名身穿白大褂、身材高大的医生指着屏幕上的波形曲线,向身边的医护同事讲解设备的操作要点和院前转院的急救要点。

从城市三甲医院的急诊骨干,到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守护者,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六院”)急诊医学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罗志敏响应惠州市“一镇一名医”固本强基行动号召,带着23年的急诊经验下沉家乡良井,用专业守护着家乡人民群众的安康。

练就处理内科急危重症过硬本领

120警报声一响就要立刻集结冲向需要他们的地方;一进入医院大门就不知道自己何时能下班;越是节假日,他们肩上的担子就越重……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里重症病人最为集中、病种最为繁杂、抢救和管理任务最为艰巨的科室,始终如一地24小时不间断为患者提供紧急医疗服务。

2000年,罗志敏从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带着对医学事业的热忱,他来到了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这一待,便是二十余个春秋。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里最紧张、最忙碌的科室之一,每天都在上演着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在这里,罗志敏从一名青涩的年轻医生成长为急诊医学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更练就了一身处理内科急危重症的过硬本领。

“急诊医生就像战场上的先头兵,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这是罗志敏的深刻体会。心肺复苏、多器官衰竭救治、复杂外伤处理、急性中毒施救……他身经百战,将各项重症抢救技能运用得炉火纯青。

每周培训提高医护临床思维能力

今年,惠州市“一镇一名医”固本强基行动启动,旨在通过选派优质医疗人才下沉基层,提升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知这一消息,罗志敏毫不犹豫报了名。“我是从良井走出去的子弟,理应回来服务乡亲。”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谊。

良井镇位于惠阳北部,距离惠阳淡水城区约30公里,急危重症患者常因路途远错过黄金救治时间。罗志敏深知,对于乡镇患者,院前急救——从发病现场到医院途中的诊断与抢救至关重要。然而,初到良井镇中心卫生院,他发现基层医护人员在院前处置上存在操作不规范、判断不精准等短板。

罗志敏立即着手梳理现状,制定详细培训计划。他每周都会组织院内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学习,结合最新的医疗指南,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常见急危重症的诊疗规范进行详细解读。他还带领大家梳理历年的院内病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注重“传帮带”,急诊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不久前,有爱心企业向良井镇中心卫生院赠送了一台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的救护车,这极大提升了院前急救硬件水平。罗志敏深知设备的价值在于有效使用:“这些设备就像战士手中的武器,只有会用、用好,才能在抢救生命时发挥最大威力。”

罗志敏迅速组织专项培训。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参数设置、不同病情下的应用要点;除颤仪的操作时机、能量选择、注意事项……结合多年经验,他通过现场模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场景,演示如何判断除颤时机、选择合适的能量以及讲解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名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能真正提升家乡的医疗水平。”罗志敏说,急诊医学科医生需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判明患者病情,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还要随时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除了日常坐诊和急救处置,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上。在罗志敏的倾力带领下,良井镇中心卫生院的急诊救治能力显著提升,院前急救响应更快,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更有保障。

从城市医院的急诊“守门人”到乡镇卫生院的“健康使者”,岗位虽变,罗志敏守护生命的初心从未改变,正如他所说:“能在家乡的土地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

策划/统筹 梁洪浪 黄尉宏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通讯员郭金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