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惠州红色文化教育的三重境界

□李向锋

2025年08月21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在数字文明与人文传统交融中,人工智能正以“源头活水”之势重塑红色文化教育的认知图景。“广东革命史,半部在东江。东江革命史,重心在惠州。”惠州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算力集群服务能力居全省前列,为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教育在于如何打破时空阻隔,让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人工智能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孪生等手段,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让惠州红色文化从“文字记载”变为“可触摸的现实”,这是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一重境界。

惠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多元。这些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通过系统化梳理,才能串联成完整的“红色项链”。首先是构建红色文化数据库,对红色资源的智能化整合。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字资料进行分词、标注,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历史照片、文物进行分类归档。确立“价值优先”的技术应用原则,在算法设计中嵌入红色文化的整体性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参数,确保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和准确性,避免内容碎片化和价值歪曲。其次是搭建红色文化算法模型,提取“家国情怀”“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等核心情感关键词,并关联到对应的历史背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认同,源于“亲身经历”带来的感官刺激,核心在于重构“在场感”。人工智能通过模拟历史场景的细节,激活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让参与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当学习者走进叶挺将军纪念园,通过AR技术让虚拟的“叶挺将军”走出展台,讲述“铁军精神”内涵和精髓,实现“虚实结合”。最后是建立风险监测平台,实时监控人工智能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

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匹配,形成“技术+人文”的共生关系。如何让红色文化精准触达不同群体,实现“千人千面”的传播效果,是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二重境界。

以惠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为载体,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价值内化”的教育互动模式,实现红色基因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首先是针对性。针对青少年关注革命先辈的成长故事,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党员干部重视红色精神与工作实际的结合,寻求现实启示;外来游客则希望快速了解惠州红色文化的特色与亮点等不同需求,人工智能通过智能问答系统,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等标签生成个性化的内容推送,让红色故事“说”到受众心坎里。其次是互动性。共生之境强调“双向对话”。算法模型不仅是“传播者”,更是“创作者”。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基于核心史料创作出新的红色叙事作品。最后是准确性。对历史准确性的坚守,让技术赋能的场景不仅有“形”,更有“魂”,确保学习者在沉浸中感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厚重。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成立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审核委员会,对人工智能与红色文化教育融合项目进行历史真实性、价值导向、意识形态与技术伦理评估,同时在算法推荐中嵌入价值观参数,确保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和准确性,避免内容碎片化和价值歪曲。

红色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红色精神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动自觉,成为推动现实发展的精神动力。人工智能通过连接历史与现实,将红色精神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引导学习者在生活中践行红色基因,实现从“感知”到“互动”再到“传承”的跨越,这是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三重境界。

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匹配,找到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首先,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惠州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将叶挺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其次,融入青少年成长。通过“量化+引导”的方式,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发交互式叙事产品、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等,让青少年更深入地参与红色文化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将红色精神的践行细化为具体行为指标,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的“成长报告”,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可操作、可感知,助力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最后融入志愿服务。整合全市的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者信息,搭建“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智能对接平台,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让志愿者在宣传、服务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智能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汇聚不同群体践行红色精神的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营造“人人传承红色基因、处处彰显红色力量”的社会氛围。

人工智能赋能的本质是红色文化从“被感知”到“被认同”再到“被传承”的过程。数字时代,我们既要警惕“技术至上”的冰冷解构,更要拥抱“科技向善”的温暖重构,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中锚定算法的价值坐标,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代召唤中校准技术的伦理航向,始终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灯塔,让红色文化在数字文明的沃土中焕发新生,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中共惠州市惠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