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南国书香节惠州分会场暨第十五届惠州书展现场。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Z世代”,从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这群成长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时代的年轻人,还看书吗?他们偏好读什么书、又如何阅读?
“Z世代”的书单
“Z世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在中国,“Z世代”约有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网生代”,“Z世代”的阅读呈现鲜明的数字化特点。今年世界读书日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6.7亿人,其中26岁至35岁的用户是主力。
多个数字阅读平台的热门书单反映出,“Z世代”的阅读呈现鲜明的多元特征和时代印记。
由阅文集团联合上海图书馆等发布的《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单年讨论度最高纪录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1.5万条评论。《论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在“Z世代”电子书单上持续“霸榜”。《西游记》《我与地坛》《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等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读物也是榜单常客。
热播影视剧是经典作品重要的“引流器”。《我的阿勒泰》《人世间》《繁花》等图书也随着影视剧的播出受到年轻人关注,位于多个数字阅读平台榜单前列。
各大书展上,占据“C位”的精品主题出版物吸引了众多目光。《之江新语》《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图书广受年轻读者欢迎。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书籍热度上升。微信读书平台上,《红星照耀中国》登上热搜榜,近期被平台收录的《苦难辉煌》也广受年轻读者欢迎。
多份研究报告显示,“Z世代”是网络文学的消费主体,他们乐于付费订阅网络文学作品,打赏喜爱的网文作家。
读书成了全感官体验
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场景,越来越多地被数字阅读替代。无论上班路上还是出差旅程,打开手机、电脑或是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享受海量书籍内容,是“Z世代”的阅读新常态。
书不仅可以自己“看”,也可以听别人“讲”。看视频讲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去年,抖音平台上时长多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6%,播放量同比增长137%;同时,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增长135%,累计分享次数增长518%。
“看”和“听”之外,书还可以“玩”。当当网副总裁张玲发现,年轻人会关注图书链接跳转的同名短剧、漫画,推荐的文创周边、游戏等,纸质图书出现了与之配套的周边“谷子”。此外,借助可穿戴设备进入小说场景与角色互动的“VR+小说”模式、扫描实体书触发剧情影像的AR模式等,以其游戏化、互动性强的特点,备受年轻人喜爱。
读书,甚至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行为。通过豆瓣、微信读书、小红书等平台分享批注、书评,阅读弹幕文化兴起;建立阅读群、寻求身份认同;和读书博主积极互动……阅读与社交靠网络“一线牵”。
倒逼传统出版业变革
抖音旗下的番茄小说,已与全国近400家出版机构达成深度合作。约38万册出版物电子书在此上架,同比增长60%,其中不乏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番茄平台上已有140余部原创作品实体出版,累计销量突破400万册。
面对年轻人图书消费习惯的变化,一些出版界人士认为,出版需要“年轻态”融合发展。
B站跨年晚会的集体狂欢、“哪吒”系列点燃的民族情感、“谷子经济”的蓬勃发展、“拉布布”等潮玩引发的追捧……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丛挺看来,这些文化现象不仅是观察年轻人的窗口,更是出版业破局的契机。
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阅读行为,也在改变图书出版格局。出版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习惯,实现精准推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重要营销阵地……
读书仍是一件“深刻的事”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向广大书友发出倡议——“每天读书半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
“文澜读书岛”是个读书组织,发起人岳耀勇直言,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的盛行,侵蚀着人们的阅读能力。杭州市余杭区瓶窑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项丹利说,长期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学生,面对需要综合理解与深度分析的题目,显得力不从心。
“爬山要爬泰山,读书也要读经典名著,要去人类精神的‘顶峰’走一走。”文化学者曹文彪认为,经典作品有助于滋养年轻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深阅读”习惯,可以让大脑“更聪明”。面对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的情况,“深阅读”犹如建造一座“认知防波堤”。
政策方面,今年,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鼓励开展“每天阅读一小时”“周末阅享半日”行动,建立健全学生阅读长效机制。
尽管如此,“深阅读”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数字时代,“深阅读”一定要捧起一本纸质书吗?数字阅读能否深入知识海洋?
出版界人士普遍认为,从“读纸”到“读屏”,变化的是载体与空间,不变的是读者对知识的渴望。传统与数字可以兼容。
用“深阅读”照亮“Z世代”的成长之路,是出版业的新使命。
守护思想的火种,开拓精神的疆土。读书,对每个人都是一件值得的事。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