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生产车间。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 摄

“微型瓦当摆件”等文创产品成为文旅新宠。
青瓦覆檐,古韵新生。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浪潮中,位于龙江镇路溪社区邵陂头村的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以现代技术唤醒传统工艺,让承载千年文化的青瓦“火”起来。这不仅填补了本地古建筑材料供应链的空白,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土窑变“智能窑”
太阳能、文创青瓦“玩”出新花样
清晨,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内,机器轰鸣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热闹的生产图景。传送带上,青瓦生胚整齐排列,正被送往烘干房;工人们熟练地分拣、码放,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注与高效。这些泥胚历经烘干、高温淬炼后,将蜕变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性能的青瓦产品,续写传统工艺的新故事。
“我们既要守住老祖宗留下的‘根’,也要闯出现代化发展的‘路’。”材料厂负责人欧俊威介绍,2025年1月,工厂首条梭式窑生产线顺利试产;4月,50T生产线正式投产,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工艺升级上,工厂实现了“破与立”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完整保留“水磨压榨出坯”这一核心传统技艺,确保青瓦、滴水瓦、脊瓦等产品自带细腻质感与古典韵味;另一方面,大胆淘汰需15天烧制的老式土窑,引入天然气辊道窑与快速烧成工艺,将烧制时间压缩至五六个小时。“数控系统精准控温,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又大幅降低能耗,真正践行了绿色制造理念。”欧俊威说。
从选料、球磨、脱水,到陈腐、成型、烧制,青瓦生产的10余道精密工序始终遵循古法精髓。同时,工厂以真空挤出技术替代手工塑型,用1050℃恒温窑炉取代露天土窑,在保留传统质感的基础上,让产品一致性与耐久性实现质的飞跃。如今,青瓦早已摆脱“老古董”的标签:太阳能青瓦、保温青瓦等创新产品适配现代生活场景,“微型瓦当摆件”等文创产品成为文旅新宠,让传统青瓦以文化符号的身份,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推动产业升级
构建本地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新名片
“离家就几分钟路程,既能上班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能找到这样的工作真是太好了!”说起现在的工作,路溪社区村民李姐脸上满是笑容。今年2月,她入职工厂从事财务统计工作,解决了因家庭负担无法外出务工的困扰。
在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像李姐这样的村民还有近百名。作为龙门县“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工厂不仅打通了“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文创销售”的全产业链,更将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尤其为需照顾家庭的妇女、留守劳动力开辟了稳定增收渠道,让村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一片小小的青瓦,能串联起文化、旅游与乡村发展的大文章。”欧俊威表示,工厂正通过三大举措推动产业升级:一是构建本地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引入绿色智能制造,实现降本增效;三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让龙门青瓦成为地方新名片。目前,工厂生产的青瓦已广泛应用于民宿改造、景区建设,既降低了本土文化元素的应用成本,又美化了乡村风貌,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注入了鲜活动力。
窑火灼灼,淬炼千年匠心;青瓦声声,奏响振兴乐章。从传送带上的泥胚到建筑飞檐上的青瓦,从单一建材到“可带走的文化”,龙门青瓦的“涅槃重生”,正是龙门县深耕本土资源、以产业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这片历经高温淬炼的青瓦,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正勾勒出愈发厚重、亮眼的底色。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