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亚湾风光。 惠州日报记者谢伟鑫 摄
我虽然算不上土生土长的大亚湾人,但与大亚湾却很有缘分。
我去大亚湾,要经过一条叫黄泥坳的山路。顾名思义,黄泥坳初始应该是满眼黄泥,好在现在早已是满坡披绿。
徜徉其间,一抹又一抹的绿意总是迎面扑来。这是一座海拔不足300米的小山。山北脚下约3000米远是我的家乡,爬坡越上山脊,在一道可称为分水岭的地方,竖立着毫不起眼的界碑,“大亚湾区域”几个字跃入眼帘,在绿植丛中泛着阳光,白底红字尤其耀眼。顺山的南边与丰田水库擦肩而过,然后往下走约2000米,穿过一片茂密的荔枝树林,就到了霞涌街道上角村,这里就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大亚湾了。如果你恰在每年6月中旬或7月上旬来这里,空气中会弥漫着满满的荔枝香甜味,成千上万的蜜蜂总会在你的耳边嘤嘤嗡嗡,仿佛与你分享它们的舞蹈和甜蜜……
据我母亲那一辈人的记忆,20世纪50、60年代,那里是惠东县白花镇农村人为抄近路抵达霞涌、澳头等地翻山越岭而走出来的一条小山径。其时道旁荆棘满布、山高路陡,并且时常会滑倒——那一层又一层湿滑的黄泥土,在雨天行走更加辛苦。我的母亲与她的妯娌姐妹们,为了日常生活中不缺失滋味,一年中作为挑脚要走两三趟黄泥坳,目的是购买并挑回渔民的烂鱼败虾和浸泡着的鱼虾海水。买回家,加上禾秆煮沸,便成了鱼露。母亲说,来回走一趟黄泥坳至少要湿了干、干了湿五六回衣服。除了汗水,道旁杂草上沾的水也会打湿衣服——即使是晴天。其时路道的逼仄难行,由此可管中窥豹了。
20世纪90年代末,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回到家乡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工作之余,我喜欢走走看看,还钟情于吃海鲜。有时为了解馋,就骑上摩托车直奔大亚湾,历经半小时——在仍显坑坑洼洼的黄泥坳土路上小心翼翼地驾驶,想象着海鲜市场里鲜活的鱼虾,我路途上的疲倦便会烟消云散。
那一辆摩托车陪伴了我五六年的青春欢快时光。那时候,穿行在大亚湾畔村道与街道,不失为一种“拉风”的景象。
本世纪初,我调到另一所学校任教后,为便于往返家庭、单位,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小轿车,那是一辆粤B牌照二手车。当我开着车载同事去大亚湾大快朵颐之时,才发现连接两地之间的山路已在时光流逝中悄然硬底化了。
十五年前,我那最受岳父母宠爱的内妹嫁到大亚湾,所以我是不是算得上与大亚湾沾点亲带点故了呢?晚饭后,在上角村散步,从村东头到村南、村北,后来站在村西路口处,背着双手,吹着悠悠海风,村道干净整洁,两旁的路灯似乎在争相述说着家常。这氛围适合我从容地体味万家的幸福。
如今,高速公路已经早早地贯通到大亚湾,还远不止一条,抵达大亚湾更便捷了。但是如果从我的家乡往大亚湾去走亲探友或者去玩耍,恰好又不用太急着赶时间,且又是在傍晚的话——我知道傍晚的海边,落日的余晖会更加迷人,我还是喜欢经过黄泥坳走乡道:不仅是因为道路早已改观,已经在老路基础上拓宽了路面,还对路道进行了裁弯取直,畅顺不塞车,与此同时,山岭上的绿景迷人眼、惹人心醉;其次,我更加在意的仍然是大亚湾村里的万家灯火,体味大亚湾人民的融融暖情,喜见他们脸上熠熠生辉及好客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