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

筑巢引凤育英才 赋能地方显担当

2025年09月1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龚伟平

龚伟平

    陈秋锋

陈秋锋

    刘珠

刘珠

在惠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作为区域唯一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作强校之基、兴校之本,通过引才、育才、用才的全链条发力,打造出一支有活力、有实力、有担当的师资队伍,既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注入核心动能,更成为助推惠州区域发展的人才引擎。

聚才引智 筑牢师资硬底盘

截至2025年,惠州学院专任教师规模达1003人,其中博士562人,占惠州博士总量的28.8%,成为区域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高级职称教师337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1.2%,“老中青”梯队合理衔接,学术传承后劲十足。

近5年,该校创新推出“一人一议”特聘岗位、英才博士计划等引才举措,成功引进培育学科带头人5名、教授45名、博士256名,获批19个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人才达32名,143名研究生导师(含6名博导)领衔学术攻关,更有1人获评中国科协“最美科技志愿者”(全省唯一)、3人获“广东省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称号,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6项,高层次人才方阵持续壮大。

育用并举 激活人才新活力

学校深耕师资培育,实施“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申硕学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育近200名教学科研骨干,认定465名“双师双能型”教师。近5年支持教师330人次外出访学、攻读博士,350人次参与挂职锻炼,教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该校打破“五唯”评价壁垒,建立以师德、能力、业绩为核心的分类考核体系,增设社会服务型职称系列,绩效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更以30万~50万元安家费、最高80万元年薪、人才公寓等保障,搭配校院两级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上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安心从教、潜心科研。

赋能发展 彰显高校大担当

优质师资催生出丰硕成果:学校获批广东省首批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学校,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居全省地方院校首位),斩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近20项省一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落地,其中朱方龙教授团队“金属功能纤维与制品关键技术”等成果成功转化,深度对接惠州电子信息、石化能源等支柱产业,真正实现“以师资强校、以人才兴城”的双向赋能。

优秀教师风采

●龚伟平

服务惠州突出贡献者

作为惠州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伟平博士数十年来深耕电子功能陶瓷领域,以细腻的科研匠心与深厚的育人情怀,融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书写出动人篇章。

科研路上,她是执着求真的探索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论文186篇,牵头建成获300万元经费支持的省重点实验室。在微波介电陶瓷、无铅压电储能陶瓷等方向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面对科研到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她坚持带着学生从原材料到工艺全程溯源,不畏耗时,致力于从根源破解企业难题。

育人途中,她是温暖而有远见的引路人。自1996年任教以来,始终坚信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她把在法国深造、美国访学期间获得的国际视野,以及师从院士期间所熏陶的严谨治学精神和前沿思维,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学术前沿与教学实践同频共振。为顺应时代发展、贴近学生学术兴趣,她还利用假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持续拓展自我边界。

服务地方上,她是务实高效的“桥梁工程师”。作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惠州市“拔尖人才”,她协助东力科技优化温控器工艺,支持科力磁元研发电子浆料,并主动开放实验室设备供中小企业使用。她自我定位为“搭桥人”,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落地惠州,更希望培养更多学生扎根于此,用专业知识反哺地方。这份深情与贡献,也让她荣获“服务惠州突出贡献者”等称号。

●刘珠

坚持“实战出真知”

“让学生在创新里找到热爱,在实践中收获成长”,这是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大亚湾化工新材料学院副院长刘珠常说的话。自2020年入职以来,这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以科研与教学为双翼,为学生搭建从实验室走向职场成长桥梁。

他不仅是学生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他们学习成长的暖心陪伴者。在科研育人方面,刘珠坚持“实战出真知”,带领学生深耕有机硅与水性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到横向课题,从发明专利到学术论文,他全程悉心指导、手把手教学。截至目前,他已主持项目25项,累计到账经费270万元,申请专利30余件。

在学科竞赛中,他将科研思维融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从真实项目中汲取经验、提炼创新点。从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到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科技产业赋能行动,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全力指导学生备赛。在他的带领下,学生荣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20余项,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不少学生从“科研小白”成长为创新能手。今年8月,他指导的学生团队更是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东省赛产业赛道金奖,学校成为全省同类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扎实成效和学生卓越的综合素养。

●陈秋锋

推动校地资源深度融合

作为惠州学院“双百行动”驻惠东县服务队队长,陈秋锋博士始终以“牵头者”和“中间人”的角色,积极推动校地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惠东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开展校县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组织凝聚力。

在产业赋能方面,他推动管角螺、海菊蛤等高值贝类实现省内首次大规模人工繁育,有效填补市场空白;联合企业开展海洋牧场病害监测,在国内首次完成金头鲷寄生虫系统性调查;推动建成荔枝龙眼示范园超800亩,显著提升特色农业效益。

在科技支撑方面,他带领团队成功申报惠东12镇中7个科技特派员项目;引进新品种15个、新技术8个,参与制定省级沉香标准,建立盐碱地整治示范基地,助力赤岸村生蚝产量提升20%,切实以科技赋能区域创新。

文化方面,他推动创作交响音诗《人民海防·南海颂歌》,成功举办多场专场演出,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此外,他积极联动多方资源,主办银企对接会,拓展合作渠道;推动基础教育提升,培训名师654人,培养定向师范生141名,教师信息化教学达标率显著提高。

陈秋锋以“接地气”的服务态度,将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地方需求,打通了资源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他坦言基层工作“痛并快乐着”,却以实际行动赢得广泛认可。未来他将继续聚焦海洋牧场、教师教育等领域,打造更多标杆成果,为惠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刘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