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族”注意 这些习惯正在损伤你的听力

2025年09月10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耳机使用不当会“偷”走听力。

耳机使用不当会“偷”走听力。

不知何时开始,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离不开耳机。坐公交、搭地铁、在家追剧玩游戏,甚至在办公室工作,不少人都会戴上耳机。对“耳机族”而言,沉醉在音乐的世界,是一种享受。但是,耳机的使用需要遵循科学方法,耳机音量调太大、听的时间持续太长,都可能会对耳朵造成多种危害。本期,我们一起关注耳机使用不当对听力造成危害等问题。

耳机使用不当会“偷”走听力

“前段时间天天加班,有一次凌晨两点还在公司赶项目,为了舒缓压力,我戴上耳机把音乐调到最大声,谁料第二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左耳听不清了……”谈起不久前的经历,程序员阿森至今心有余悸,他表示,自己平时工作有时会习惯戴上耳机把声音放大听摇滚音乐,但在那次耳朵突然听不清到医院就诊后,他听从医生的指引,正确使用耳机,尤其是不再长期、高音量播放音乐。

和大部分老年人不习惯用电子产品不同,对很多年轻人而言,耳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只要戴上耳机,就能不受外界打扰。有的跑步时戴着耳机听歌,有的打游戏时开最大音量,还有的熬夜刷视频戴着耳机感受刺激……殊不知,这些习惯可能正悄悄伤害他们的听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大声听音乐,正面临着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巨大风险,其中约2亿人还深受慢性耳部感染的折磨。

留意听力损伤的隐蔽“信号”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付佳表示,日常中耳机使用不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量过大。把耳机的音量调得过大,巨大的声音直接“轰炸”耳蜗。例如有的人在地铁或公交等嘈杂环境听歌,为了掩盖四周噪声把耳机音量调至100%,其声音强度实际可达100分贝,这声音强度相当于电锯声。二是使用时间过长。长时间使用耳机,会让毛细胞“过劳死”。人的内耳中有约1.5万个听觉毛细胞,它们像麦田一样脆弱。即使是短时大音量,也会让毛细胞暂时性损伤,引发耳鸣、耳闷,若长此以往,毛细胞可能会永久死亡。

据悉,熬夜也是损伤听力的“隐形杀手”。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人体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内耳的血管会进入修复状态,持续熬夜会让内耳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痉挛状态,导致耳蜗毛细胞因缺血缺氧受损。毛细胞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这也是为何很多长期熬夜的人会出现持续性耳鸣和听力骤降的情况。

专家表示,听力一旦受损几乎不可逆转。平日里,要留意听力损伤的隐蔽“信号”,如果有以下症状,听力可能已受损:比如在与人交谈时经常听不清,要求别人重复说话;听不清高频声音(如鸟鸣、门铃声);耳朵经常感觉有嗡嗡声(耳鸣);戴耳机后出现耳胀、头晕等问题。如有不适症状,在停用耳机后尚未好转,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

牢记科学用耳“3个60”原则

陈先生是某企业的高管,因工作需要经常坐飞机到不同城市出差。习惯在飞机上听有声小说的他,专门买了一部降噪耳机。他说,在飞机上噪声较大,有了降噪耳机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周围的环境噪声,享受舒适的空中旅途。“以前也试过用普通耳机,但在飞机上满足听音需求的话,手机音量需要调到80%,而换为降噪耳机后,由于噪声减小,仅需我这部手机音量的30%就可以满足听音需求。”

“根据统一标准,安全音量标准是声音强度小于85分贝,大约是普通手机音量的60%。”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表示。他还详细介绍了科学用耳“三个60”原则,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保护听力的黄金法则:第一个“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第二个“60原则”:单次使用耳机(连续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第三个“60原则”:周围环境噪声不超过60分贝(建议改用降噪耳机)。

相关链接

青少年日常护耳指南

1.耳机选择比佩戴方式更重要。优先选头戴式/降噪耳机,减少环境噪声干扰;拒绝劣质耳机,避免“被迫”调高音量,因为失真电流声更伤耳。

2.给耳朵“强制休息”。每听30分钟,摘耳机休息5分钟;睡前禁用耳机,因为侧躺会压迫耳道,加上睡前长时间声音刺激会伤害听力。

3.做好家庭监测小技巧:家长可以检查孩子手机音量设置,如设置好iOS健康APP/安卓听力保护功能;进行1米距离测试,若距离孩子1米,还能听到孩子耳机漏音,说明音量过大。

4.其它注意事项。不要用耳机共享音频,因为双人听同一副耳机需调更高音量;此外,不要频繁掏耳朵,这样会破坏耳道天然保护层。

文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