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米”到“零距离”

大亚湾开发区2241名党员用脚步丈量民情

2025年09月11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今年以来,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党委以“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为抓手,紧扣“机关服务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主题,推动25个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结对共建,组织2241名党员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将政策解读、民生事项、重点群体帮扶等机关服务职能延伸至基层“最后一米”,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暖心的服务,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与机关单位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

创新机制:搭建党员服务群众“高速路”

为推动“回家”党员从“有形报到”向“有效服务”转变,各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梳理形成“群众需求-服务项目-资源保障”三张清单,实现治理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

此前,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的“回家”党员走访荃湾村时,村民反映公交出行不便。“回家”党员第一时间对接公交公司,根据村民出行路线调整公交线路,将公交线路延伸至村口,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同时,各村(社区)党组织同步建立党员职业与特长信息库,分类登记机关党员在政策解读、法律咨询、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清单匹配+党员认领”模式,让党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解决澳头东升村海岛土地产权问题中,区自然资源分局的“回家”党员凭借专业知识,深入村民家中解读政策细则,提出“一户一策”的解决方案,最终7户渔民完成房屋确权,并于5月19日获颁全省首批有居民海岛“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如今,村民房屋确权已发证18本,另有25栋房子已完成测绘和资料收集工作,力争今年底前完成全村房屋确权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已成为机关党员服务群众的“高速路”,不仅让机关单位职能与基层治理需求深度融合,更让党员特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精准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注重精准服务,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为困难家庭“送温暖”,到改善社区道路扬尘问题;从帮助居民解决下水道堵塞、路灯安装等生活小事,到牵头组织协商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党员们深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针对群众反映的噪声扰民问题,区生态环境分局的“回家”党员对周边公司进行走访摸排,制定噪声整改方案。针对群众对养老保险缴费档次选择、医疗保险报销流程、社保卡激活使用等政策疑惑,区社保分局的“回家”党员通过在社区广场设置政策咨询台、开展“社保政策进万家”专题讲座、入户为居民讲解待遇资格认证操作等方式,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政策,解答群众疑问100余条,帮助30余名居民完成社保业务线上办理,让群众清晰懂政策、便捷享权益。

考虑到农村老人对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较多,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联合霞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回家”党员下沉到村,为群众普及健康饮食、疾病预防等知识,提供测量血压血糖、心肺功能检查健康服务,同时开展常住人口健康档案建立与更新工作,建立健康档案2758份,为167名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入户送医慰问活动。

凭借部门职能与专业优势,“回家”党员将服务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解决“小事”到攻克“难题”,从普遍服务到个性关怀,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群众心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

先锋引领: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力”

“回家”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奋战在急、难、险、重最前线。面对多轮强降雨和台风影响的严峻考验,“回家”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筑牢防汛救灾一线的“红色堡垒”。在今年8月防汛防风关键时期,共组织726名党员冲锋在全面排查风险点、全力投入排涝抢险、安全转移人员的最前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累计投入巡查、抢险人员1524人次,安全转移人员202人次。如区应急管理局组成的以党员为主的抢险队在大雨急流中不畏艰险,奋力转移群众,与大爱城小区的“回家”党员在车库口紧急铺设防洪围堰,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担当精神。

如今,“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已成为党员服务群众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徐静 杨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