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参观惠州科技馆。图片由博罗县妇联提供
“冯妈妈,我去上学了,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鼓励和帮助。”日前,博罗县长宁镇的小浩(化名)踏上人生新的旅程,准备到大学报到。小浩能上大学,“爱心妈妈”冯姐的关心与开导功不可没。
暖心关爱,呵护成长。“爱心妈妈”的结对关爱,让不少像小浩这样的青少年儿童走出困境,感受到温暖与关爱,重拾信心,完成改变。自去年8月以来,博罗县妇联全面落实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部署,扎实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项目,通过精准摸排、结对陪伴和多元活动,以专业赋能,持续关爱553名儿童,护航他们健康成长。
一娃一档案,留守儿童100%有帮扶
小浩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去年高考失利,他一直情绪低落,感到很彷徨,家长又不在身边,他不知道该向谁倾诉。
适逢“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项目启动,冯姐成了他的结对“爱心妈妈”。开朗阳光的冯姐一下子就感染了小浩,让他打开了心扉。刚开始,冯姐隔三岔五上门陪伴、开导,同时联系社工分析复读政策,帮助他重拾信心。一来二去,小浩逐渐认可了冯姐这个“爱心妈妈”,并亲切地称她为“冯妈妈”。
在冯姐的鼓励下,小浩决定复读一年,为心中的理想大学再奋斗。期间冯姐不断鼓励他,放假时上门陪伴。小浩完全放下了心理包袱重新出发,最终在今年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感谢冯妈妈的开导和鼓励,是她的鼓励支撑着我努力学习。”小浩说。
随着“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项目的持续深入,这样的暖心故事不断地上演。柏塘镇的“爱心妈妈”邓女士结对孤儿小乐(化名)。初次见面时,小乐总躲在大姑身后,也不愿说话。“小乐需要爱和陪伴。”结对初期邓女士每周上门,陪伴他阅读绘本、搭建积木,慢慢引导小乐敞开心扉。多次接触后,小乐开始主动向邓妈妈分享校园生活,并主动展示防溺水安全手抄报。“孩子眼里有了光,这就是坚持的意义。”邓女士说。
自启动“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项目以来,县妇联积极联动各镇(街)妇联,招募了626名“爱心妈妈”,吸纳258名社工。同时,组织“爱心妈妈”上门摸排,确认全县566名待帮扶儿童,并为每名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儿童成长服务卡”。此外,按“就近就便+按需匹配”原则结对,最终553名青少年儿童成功结对,结对率97.7%,留守儿童实现100%覆盖。
多彩关爱活动帮娃补情感长见识
在结对关爱活动中,“爱心妈妈”始终保持与孩子们的密切联系,通过多元关爱,定期带领孩子们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开展户外游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树立理想。在去年一场“科技之光照亮未来”活动中,长宁镇儿童小宇(化名)在“爱心妈妈”张妈妈的陪伴下首次走进惠州科技馆。这是小宇第一次走进科技馆,馆内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新鲜,但是他不敢去碰。张妈妈看出了他的小心思,不断地鼓励他,还给他讲科普知识,带他操作。渐渐地,他就熟悉起来,跟张妈妈交流、探讨,学习科普知识,还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今年6月,在“航天筑梦·爱伴成长”活动中,泰美镇的小欣(化名)在“爱心妈妈”李妈妈的引导和陪伴下观察航天育种农作物,学习航天知识,她边看边听边记。“学习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很有意义。”参观完后,她还许下心愿,长大后要做一名宇航员,探索更多太空知识。
丰富多彩的主题陪伴活动,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更多的色彩,17场“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促进了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据统计,“爱心妈妈”结对关爱项目启动以来,依托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多场户外游学与主题陪伴活动,项目累计服务1796人次,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还有效弥补了农村儿童的情感缺失,点亮孩子们的童年。
学沟通技巧建长效机制,爱心不“断档”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关爱,博罗县妇联还开展了专业培训,通过3场赋能培训、16个镇(街)实地督导、3场经验交流座谈会,持续提升“爱心妈妈”的帮扶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学习,“爱心妈妈”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结对沟通更有效。如横河镇的“爱心妈妈”李妈妈运用培训所学的“心理沟通技巧”,每天与结对的小琪(化名)通电话,带她参加活动,帮助她逐渐主动社交,并勇敢参与班级表演,小琪从内向的娃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的孩子。“爱心妈妈”的有效沟通和持续关爱,让孩子们勇敢面对困境,重获自信。
为确保关爱服务持续有效,博罗县妇联构建起信息沟通、跟踪管理、激励三大工作机制。龙溪街道的“爱心妈妈”李妈妈在帮扶小轩(化名)期间,不仅为小轩送上了各类生活用品,还协助申请救助。小轩家庭经济条件好转后,他们家还主动让出帮扶名额,传递了爱心接力的温暖。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林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