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供销渔场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社村牵手搞养殖 博罗鱼儿跃湾区

2025年09月18日惠州日报博罗新闻
字号:T|T
    鱼儿出塘装车,被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本组图片由博罗县供销社提供

鱼儿出塘装车,被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本组图片由博罗县供销社提供

    位于湖镇镇的供销渔场喜获丰收。

位于湖镇镇的供销渔场喜获丰收。

日前,博罗县龙华镇宁和村供销渔场开捕,首批1.2万斤鲜鱼顺利出塘,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水产加工企业。这种订单式养殖,让养殖户有了市场保障,免去了后顾之忧。

博罗县是广东省“社村”合作试点县,供销渔场是“社村”合作试点工作的有力抓手。博罗县供销社先行先试,持续深化“社村”合作机制,扎实推进供销渔场建设,初步形成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联农带农的良好发展模式。目前,博罗县共有认证的供销渔场17个。

鲜鱼出塘即上车,订单模式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

“开捕啦!”当天清晨,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鱼塘上。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一天,工人们抄起了渔网,即将上演一番迎丰收的劳作。

随着渔网拉起,数万尾鲜活的叉尾鱼和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跃出水面,溅起阵阵水花。此时,鱼塘里不仅有鱼儿拍水的热闹,还有渔民嬉笑、唠嗑的声音,丰收的喜悦定格在这一欢快的镜头上。

拉起网后,工人迅速将捕获的鱼儿进行分拣充氧、装车……每个环节紧密衔接,井然有序。而后,直接发车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作为博罗县社村合作水产养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华供销渔场养殖规模达875亩,目前全片渔场已陆续投产养殖。据该供销渔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渔场采用“不间断放鱼苗、持续产出”养殖模式,按照社村公司订单要求组织标准化养殖,从品种选择、规格控制到农残检测均严格遵循订单标准,以高质量交付要求倒逼生产端规范化运营。预计到今年年底,渔场可实现100多万斤水产品产出,持续为市场稳定供应优质水产品。

让渔场负责人高兴的是,目前,该渔场采取订单养殖模式,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这一方式既能在市场价低迷时保障养殖成本,又能在行情向好时助力农户收获可观的利润。“托底+市场”的收购方式,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生产信心。目前,龙华镇宁和村将鱼塘交由社村公司打造示范基地,每年预计可获175万元收入;村集体协助订单发展、社会化服务、劳务组织、产品收购等,获取服务费超40万元。更让人期待的是,渔场将积极推进海关供港认证工作,待认证通过后,渔获将进一步拓展至港澳市场,为博罗水产品打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17个渔场遍布5镇,“一条龙”服务带富乡亲

在博罗县,供销渔场建设在持续探索和推进。目前,全县建有供销渔场17个,涉及湖镇、观音阁、横河、龙华、泰美等5个镇。供销渔场分为自营供销渔场和合作供销渔场。其中,自营供销渔场主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示范种植养殖以及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依托大湾区生产基地及省社直属配送网络,推行“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以统一标准推动农户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产业韧性,强化联农带农功能。

供销渔场给农户、给“百千万工程”带来怎样的效益?博罗县供销社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供销渔场认证后,惠州绿农公司、乡镇供销社及合作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协议,通过保底收购方式保障养殖户收益。从饲料、鱼药供应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供销渔场水产养殖的发展,从前端鱼苗、饲料到后端的收鱼,为水产养殖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值得关注的是,交易的水产由采购方向所辖村集体支付0.05元/斤的服务费用,为村集体带来持续的经济收入。

接下来,博罗县供销将紧紧围绕“社村”合作试点工作主线,持续优化供销渔场运营机制,推动村集体与供销系统深化资金、资产与服务融合,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博罗实际、彰显合作经济优势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供销渔场将进一步完善场地各项硬件配套设施,建立标准化生产与服务流程,通过市场化运作持续强化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养殖户加入,助力村集体经济壮大与养殖户增收。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