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阔秋: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大黄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课题组重要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石首鱼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鳇鲸公司石首鱼种质保育和创新技术团队创始人,2024年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5年获评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个人。

图上 颜阔秋与黄唇鱼。 图下 位于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海洋牧场。

颜阔秋通过显微镜观察受精卵。

鳇鲸海洋鱼种养殖车间。

拯救“国宝鱼”
在惠东港口,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种业基地内,水流哗哗作响,有着“海中大熊猫”之称的黄唇鱼按照不同年龄大小,分别养殖在数十个圆形循环水车间里,在人工调控养殖环境中悠然游弋。“一条鱼,抵上广州一套房。”该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颜阔秋开玩笑说。
这话并不夸张,黄唇鱼是我国特有、极度濒危的旗舰性物种,一个六两重的鱼胶曾拍出308万元的天价。2021年,其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这一年,颜阔秋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攻克了黄唇鱼人工繁育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目前已实现全人工繁育规模化苗种生产,为这一珍稀物种的资源恢复带来曙光。
现年58岁的颜阔秋有着多彩的“斜杠人生”:做过机关干部、搞过发明创造、造过海洋牧场装备……很多人说,他是精准抓住“海洋牧场”发展风口的投资人,是痴迷研究“国宝鱼”的学者教授,是现代化海洋渔业的梦想家。但在颜阔秋自己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愿意用一辈子去守护一条鱼的“行业痴迷者”。
近日,颜阔秋接受惠州日报专访,娓娓道来他与黄唇鱼结缘、历经波折最终实现“国宝鱼”全人工繁育的历程。他的故事,不仅有个人的执着追求与梦想,也折射出惠州海洋牧场发展的澎湃动能。
缘起
“所有水产从业者都梦寐以求的鱼”
初见颜阔秋,他正在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养殖基地里忙碌。办公室堆满专业书籍、图册和样品,显示器上正展示着一幅养殖装备设计图,戴着眼镜的他与员工专注讨论细节,显得心无旁骛。
忙罢,他才抽身与记者交谈,“你们看,我既不像学者,也不像一个商人。”若说像学者,他要考虑如何赚钱,维持企业和养殖基地的运转;若说像商人,他却甘愿用几十年光阴,“赌”一个未必能成的梦。幸运的是,他做成了。
事情要从1996年说起,当时在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的颜阔秋,在编写国内第一张《世界海水养殖鱼类原色挂图》。黄唇鱼作为鱼类中的旗舰性物种,被他收录其中。“以前从没见过黄唇鱼的真面目。”颜阔秋至今记得,在图谱出版之前,宁德一渔民在捕鱼期间偶然捡到一条黄唇鱼,让颜阔秋终于拍到了黄唇鱼的样貌,从而使图谱得以完美付印。而他关于黄唇鱼的“一个梦”就这样开始了。
据了解,黄唇鱼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东海区瓯江以南和南海区珠江口以北的河口性海域,在水产行业圈里,被称作“国宝鱼”,不仅因为经济价值,更因相传其鱼胶具有“药到病除”的特殊药用价值。2006年,黄唇鱼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2021年2月,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
“这是一条所有水产从业者都梦寐以求的珍贵鱼种,当时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2015年初,颜阔秋受邀在东莞市黄唇鱼保护站见到了黄唇鱼活鱼,他屏息凝神、如获至宝,为对方规划设计了多套黄唇鱼专用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后因机构改革,黄唇鱼合作研究项目中断,但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黄唇鱼的关注和寻踪。
命定
来到惠东惊喜收获活体黄唇鱼鱼苗
颜阔秋来自福建省宁德市。如今宁德的大黄鱼养殖产业产值超百亿,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
2008年初,已在海外生活工作八年多的颜阔秋,回国看到宁德的大黄鱼传统网箱养殖业因无序养殖,行业面临危机。他花费大半年时间走访调查,确定了主因是传统木制网箱废弃后形成大量海漂垃圾。于是他创办了金贝尔(福建)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潜心研究环保型塑胶网箱、循环水养殖系统等先进水产养殖装备,十年间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54项,推动当地完成了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升级蜕变。
说起这段往事,颜阔秋十分自豪。“当时我觉得完成了一个使命,可以暂时画上一个句点了。”2019年初,他打算结束企业经营,打造一艘游艇去航游世界。恰在这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邀请颜阔秋来惠州双月湾考察投资,他抱着旅游的心态来了,没想到,这一来就扎了根,环游世界的计划也取消了。
“来惠州考察后我很震撼,当时就想扎下根来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颜阔秋说,一来强烈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这一产业的重视程度,二来被双月湾优越的海洋环境深深吸引,此处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是发展“渔旅融合型”现代化海洋牧场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而他有着完善的海洋养殖装备和先进养殖技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我没有理由错过。”
2019年,惠东县港口小星山海域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颜阔秋带领项目组来到惠东,组建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仅用五个月完成了一方海海洋牧场的建设。产业需要配套与集群,他又成立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条鱼产业”的宏伟构想。
就在初来惠东的这一年,颜阔秋意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活体黄唇鱼鱼苗!“当时在整理一箱野生黄姑鱼成鱼时,发现了十几条体型特别大的鱼。”他回忆,这些鱼腹部金黄,胸鳍下方有一个明显的小黑斑。经国家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鉴定——正是黄唇鱼。
和惠东结缘,也延续了他和黄唇鱼的故事。回首往事,他感叹这一切仿佛命中注定。
攻关
多地走访请教老渔民破解繁育密码
“这里面是子二代黄唇鱼今年第二次产卵后,孵化出来的新生代鱼苗。”采访这天,工人在养殖池边给鱼儿投喂专用饲料,颜阔秋细心查看着鱼苗长势,谈起那些攻坚克难的日子。
当年在惠东意外获得野生原种黄唇鱼后,颜阔秋开始了系统性研究,在省、市、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鳇鲸公司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诱导黄唇鱼性成熟的亲鱼生殖调控培育系统,并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黄唇鱼的资料极少,尤其在人工繁育领域,国内几乎没有可借鉴的文献。“我们研究发现,黄唇鱼和大熊猫一样,繁殖能力差,导致其濒危的最主要原因是物种自身的脆弱性。”项目组设想了多种方案,包括“借腹生子”生殖细胞移植、人工注射外源性激素等,效果都不理想。
怎么办?颜阔秋多次带领技术团队,走访了香港青山湾、深圳湾、东莞、番禺等黄唇鱼早年常出没的珠江口海域,询问当地老渔民,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设计出了一套模拟珠江口自然海域黄唇鱼亲鱼培育系统,还发明了黄唇鱼声音诱导产卵装置。
2021年初,项目组首次攻克了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难题,获得子一代人工繁殖幼鱼8000多尾;2024年4月,攻克黄唇鱼全人工繁育子二代大批量苗种培育技术,当年共培育子二代黄唇鱼22万尾。
与此同时,惠州也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24年8月底,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在惠东动工,同年,市农投集团发挥国企资源整合优势,组建总规模5000万元的惠州市海洋牧场种业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入股鳇鲸公司,并联动惠东县公共事业发展集团,大力推动鳇鲸公司在育种方面实现新突破。
颜阔秋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完成近百万尾的规模化子二代苗种繁育,该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不仅为开展黄唇鱼增殖放流、恢复自然海域种群资源奠定了基础,更为后续开展产业化养殖、打造广东省‘一条鱼千亿甚至万亿级产业’创造可能。”
难忘
弯腰一个多小时“吸”起珍贵鱼卵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见到黄唇鱼的受精卵。”即便如今屡获突破,颜阔秋依然清晰记得2021年首次实现黄唇鱼人工繁殖时的场景。
2021年3月27日晚,在厦门出差的颜阔秋接到项目组电话,说发现疑似黄唇鱼鱼卵。颜阔秋大喜,连夜驱车赶回港口,用显微镜观察,结果这些鱼卵并不是黄唇鱼的,空欢喜一场。
好在时隔不到一个月的4月22日晚,黄唇鱼真的产卵了。颜阔秋跑到基地养殖池,发现有几百颗晶莹剔透的鱼卵流到了地上,他赶紧拿来手电筒,用吸管将这些比黄金还珍贵的鱼卵一粒粒地吸到烧杯里,再放回孵化池,“足足弯腰吸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这些宝贝捡回去。”
此后颜阔秋蹲守在黄唇鱼孵化池边,通过显微镜观察鱼卵进化到成鱼的全过程,从最初的胚胎到仔鱼,再到稚鱼、幼鱼、成鱼,每一个阶段都拍照存档。“你看,这是仔鱼的样子,多么可爱。”他打开电脑如数家珍,“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体会到了‘母亲’的感觉。”
这些得来不易的鱼宝宝,在颜阔秋眼里和自己的孩子没有差别。2021年底,一尾黄唇鱼在转运中不慎掉落,颜阔秋见状立即扑了过去,结果被鱼鳍扎进小腿,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疤。颜阔秋挽起裤脚,笑称这也是他和黄唇鱼之间的缘分见证。
设想
千亿产业让“国宝鱼”成为惠州名片
“黄唇鱼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惠州的‘城市名片鱼’。”颜阔秋认为,黄唇鱼养殖产业潜力可达百亿甚至千亿级别,涉及养殖、鱼文化、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地位不逊于大熊猫和白海豚,值得大力推广。
他介绍,黄唇鱼全身都是宝,鱼鳔、鱼鳞、鱼骨、鱼鳃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鱼鳔晒干后的“金钱鮸鱼胶”,价格甚至比黄金贵十倍。
“黄唇鱼是大自然馈赠给我国的珍宝,我将用毕生的精力去保护它,繁育壮大它。”颜阔秋说,当人工繁育的黄唇鱼种群数量足够多,技术成熟稳定,物种的保护级别就有望降级,届时,在保护好野外种群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会推动产业化养殖。
近日,颜阔秋在抖音上传了一段视频:广州一渔民误捕黄唇鱼,经芯片辨认,正是鳇鲸公司此前放流的人工培育黄唇鱼。该视频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点击量超1500万,评论超3000条。
这条放流的黄唇鱼也让他更加确信产业化养殖的可行性:在野外的28天里,鱼增重9克,存活良好,证明人工繁育的黄唇鱼已能适应自然环境。“我们正在推进增殖放流,相信通过努力,黄唇鱼种群将不断繁衍壮大。”他的设想是,2030年左右实现黄唇鱼产业化养殖。到那时,黄唇鱼将从美丽的惠州湾出发,“游”向产业化蓝海。
新闻科普
黄唇鱼 黄唇鱼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东海区瓯江以南和南海区珠江口以北的河口性海域,在水产行业圈里,被称作“国宝鱼”,其鱼鳔、鱼鳞、鱼骨、鱼鳃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2006年,黄唇鱼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 2021年2月,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策划统筹 李建国 何运平
采访统筹 张旭华 曾兴华
编辑统筹 严艺超 林正淳
视频统筹 陈雪莲
采写统筹 林奶花
文字采写 林奶花 陈春惠 赖金朗 曾静妍 刘建威 蔡伟健 谢宝树
图片摄影 汤渝杭 肖 泓 曾静妍 杨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