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龙杂交斑成活率稳定,相较于普通石斑鱼,生长速度更快,抗病力更强。

位于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
放牧海洋,颗粒归仓。在惠州452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现代化海洋牧场正在加速“进化”,以种业为核心,谋划构建“四区一带”产业布局,加强种业技术攻关……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推进,辽阔海洋正在变成惠州人更加丰盈的“蓝色粮仓”。
聚焦种业,高起点谋划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上半年全市海水产品产值15.55亿元
日前记者来到大亚湾区,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里,一个个工厂化循环水车间伫立海畔,不同品种的杂交石斑鱼在养殖池内快速游动,上下翻涌。
石斑鱼作为一种昂贵的食材,以往只能通过野生捕捞获取,价格居高不下,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上世纪90年代末,该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开始尝试人工养殖石斑鱼。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攻克了多个石斑鱼品种的杂交育种和养殖技术,并进行推广,使得石斑鱼价格下降到原来的两至三成,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这种深海的美味。试验基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杂交石斑鱼的发源地”。
辽阔海洋,正在成为惠州的“良田”和“粮仓”。
作为广东海洋大市,惠州有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是著名鲷科鱼类繁殖场,也是南海经济鱼类幼体的索饵场。全市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281.4公里、大小海岛162个,海域资源禀赋为我市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了广阔空间。2025年上半年,全市海水产品产量达4.01万吨,同比增长5.21%;产值15.55亿元,同比增长4.7%。
多项海洋牧场重点项目紧锣密鼓动工
在惠东港口东海村,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建设正热火朝天地推进,该项目由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农投集团、惠东县公共事业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目前总包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去年8月30日上午,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动工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现场签约海洋渔业项目5宗、动工1宗,计划总投资达17亿元,全面覆盖“种业-装备-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渔旅”全产业链环节,标志着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按下“加速键”。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正是其中项目之一。
此外,目前我市还有多项海洋牧场重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动工。由市农投集团牵头推进的深远海养殖测试基地,计划总投资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82口重力式网箱、2座桁架式养殖平台和2座全省首创的管桩式围栏养殖平台。目前已完成679公顷养殖用海的海域使用权审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新增养殖水体76.8万立方米,年产量约3.46万吨,年产值可达17.3亿元。
其他重点项目也同步扎实推动:海大种业基地一期已建成投产;东风螺养殖一期、斑竹鲨养殖项目已完成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建设;东风螺养殖二期、海大种业二期等项目也已启动。此外,惠州正在积极申报省级渔港经济区,致力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带。
据介绍,目前惠州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已初步形成陆海联动、种业引领、智能驱动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组建市农业投资集团作为一级开发主体
近年来,惠州紧紧把握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高位推动与系统谋划,以海水种业为核心,全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效。
在顶层设计方面,惠州成立海洋牧场工作专班,加强资源统筹与政策协同,先后出台《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振兴工作方案》和《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以种业为核心,谋划构建“四区一带”产业布局,包括名优海水鱼种苗繁育区、贝类甲壳类繁养区、石首鱼原良种繁育区、深远海养殖示范区及配套产业带。
同时,我市组建市农业投资集团作为一级开发主体,发挥市属国企资源整合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作用,2024年争取省、市“补改投”资金1.02亿元,中央农业发展资金约1300万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陆海联动产业集群建设。
围绕稔平半岛的空间布局,惠州谋划实施五大工程:建设种业创新高地,推动黄唇鱼、大黄鱼等名贵品种育种基地建设;打造贸易型渔港经济区,构建大湾区中高端水产品供应基地;探索碳汇生态渔业,联合高校开展藻贝共生等研究;创新“海洋牧场+人工智能”,建设渔业AI实验室;推进“海洋牧场+低空经济”,构建空海联动智慧养殖新模式。
在科研支撑方面,惠州整合省海洋渔业试验基地、海大集团、鳇鲸公司等力量,搭建“企业+政府+高校”技术共享平台,集中攻关适养品种育种技术,种业创新不断突破。鳇鲸公司率先实现黄唇鱼规模化人工繁育,2024年培育子二代苗种超22万尾,2025年突破百万尾,成为全国唯一具备该鱼苗供应资质的单位;同时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年苗种量超1000万尾,满足全省80%以上需求,并成功创建省级水产良种场。
惠州还创新招商模式,引进海大、粤水、海裕达、渔乡子等5家龙头企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市农投集团与明波水产、海丰公司、中铁建集团等达成合作,共同推进金鲳鱼、斑石鲷养殖和深水网箱建设。目前,已建成1个种业项目、2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多个种业和深水网箱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种业攻坚,“N条鱼”背后的科技突破
惠州渔业种群保护繁育走在全省前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渔业种苗则是海水养殖的“芯片”。
当前,惠州渔业种群保护繁育走在全省前列,如黄唇鱼在惠东港口人工繁殖成功;硇洲族大黄鱼大批量人工繁殖技术在惠东被攻克;黄金鲹、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在大亚湾区被成功突破;位于大亚湾区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下称“试验基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金枪鱼陆基养殖的人工配合饲料驯化。
这“N条鱼”,是惠州种业攻坚的宝贵成果和缩影。
日前记者在该试验基地看到,今年初引进的黄鳍金枪鱼鱼苗已经存活了9个月,刷新了国内陆基养殖金枪鱼的时间纪录。看着这群来自深海的“游泳健儿”逐渐适应“新家”,试验基地负责人、“东江学者”吴锦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知道,距离成功的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让金枪鱼养殖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
金枪鱼是水产品市场备受推崇的鱼类。今年以来,试验基地分三批次引进黄鳍金枪鱼200多尾,驯养存活率为70%,体重最大达20斤。在这个过程中,试验基地科研人员不断探索金枪鱼饵料的冰鲜鱼替代配方。目前,这些金枪鱼已能够稳定摄食专用配合饲料,标志着基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金枪鱼陆基养殖的人工配合饲料驯化。
2022年,试验基地费了一番大周折,从野外获取金枪鱼种苗并运到养殖基地。然而,这批珍贵的种苗无法适应新环境,在两个月内相继死亡。心痛又不甘的吴锦辉带领团队对养殖池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建造了更深、更大的陆基循环水养殖池,采用特殊的海水调配系统,确保盐度稳定;还设计了模拟海洋水流的水循环装置,让金枪鱼能在近似自然的环境中游动。他们不断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疾病防控,密切关注金枪鱼的健康状况。如今,这群深海鱼儿在试验基地茁壮成长,为国内陆基养殖金枪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蓝圆鲹俗称“巴浪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值高。2024年,试验基地联合高校开展技术攻关,探索蓝圆鲹的驯化、亲本强化培育技术,开发出了有效的人工促熟和催产技术,并打造出一套蓝圆鲹工厂化育苗和高位池育苗的技术体系,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团队已培育出蓝圆鲹苗种1000万尾,并启动深水网箱试验养殖,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新的优质种苗资源。
将显著提升湾区高端海水种苗供应能力
这些突破绝非偶然,大亚湾海域属于省级水产自然保护区,基于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的考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受到较大制约,“因此,大亚湾区紧紧依托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积极探索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好种业创新攻关之路。”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试验基地也是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种业攻关的主战场,来自全国的63个水产科研团队,正在攻关28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潜在适养品种,项目成果将直接为全省沿海地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提供服务。
在惠东,备受关注的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是我市建设海洋牧场、实施向海图强战略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将建设全省首家石首鱼科种业创新研发中心,配套国内首套陆基混流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开展攻关黄唇鱼产业化、南海大黄鱼规模化、培育蓝圆鲹新品种、引进章红鱼等高端种苗等工作,未来将显著提升湾区高端海水种苗供应能力。
随着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上屡获突破,去年底,在惠东县港口度假区召开的“黄唇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现场验收会公布,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黄唇鱼实现全人工繁育。此外,黄唇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于今年1月在惠东启动。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策划统筹 李建国 何运平
采访统筹 张旭华 曾兴华
编辑统筹 严艺超 林正淳
视频统筹 陈雪莲
采写统筹 林奶花
文字采写 林奶花 陈春惠 赖金朗 曾静妍 刘建威 蔡伟健 谢宝树
图片摄影 汤渝杭 肖 泓 曾静妍 杨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