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不足 专家教你如何“收心”

2025年10月08日惠州日报康养
字号:T|T
    “节后综合征”需要用科学方法摆脱。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节后综合征”需要用科学方法摆脱。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中秋国庆小长假”已到尾声,面对即将回归职场或校园的现实,已经有不少人产生低落情绪。每逢长假过后,“打工族们上班无精打采”“‘归笼小神兽’出现入园、入学焦虑”等话题总会引起热议。本期,我们一起关注下,“假期综合征”怎么治?

从松弛到规律 心态落差引发身心不适

“假期接近尾声,我特地跟孩子说很快要回学校上学了,让他收收心。”王女士说,孩子特别抗拒,说还要放假,不想上学了。无独有偶,上班族的“收心难”同样普遍。“假期每天凌晨一两点睡、早上十点起,突然要恢复到七点起床的节奏,好煎熬。”从事财务工作的李先生说,每到节后首日上班,他需要设三个闹钟防止起不来。

专家表示,不管孩子还是上班族,都容易受“假期综合症”的困扰,核心问题相似但表现各有侧重:孩子多体现为抗拒校园、沉溺假期娱乐(如动画片、游戏);上班族则常表现为倦怠、拖延逃避,甚至产生“不想上班”的抵触心理。两者共同的症状包括睡眠紊乱导致的精神萎靡、饮食失控引发的肠胃不适,以及从“松弛假期”到“规律生活规律工作”的心态落差。

记者了解到,小长假期间,家长大多会安排亲子游玩,比如去游乐场、去度假等,孩子玩得“心野了”,普遍抗拒回到有规则约束的校园;而上班族则多会利用假期出行、熬夜追剧或与朋友聚会,习惯了“不用赶时间、不用想工作”的状态,如今假期余额所剩无几,面对即将要考勤打卡,难免心生抵触。与此同时,作息混乱是两者的共同痛点,许多孩子假期夜里疯玩、早上赖床,部分上班族则因熬夜娱乐、晚睡晚起打乱生物钟,等到回归校园或职场,往往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适应正常作息,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

此外,假期里的“饮食狂欢”对人的肠胃负担同样明显。孩子因零食不断、暴饮暴食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进而厌食、没精神,更抗拒上学;上班族则很多喜欢聚会饮酒、大鱼大肉,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肠胃不适,间接影响身心状态,形成“身体不舒服、不想工作、效率低”的恶性循环。

帮助孩子“收心” 家长应耐心引导

面对孩子“不想上学”的抱怨,如何帮助他们从假期状态中抽离,回归正常节奏?结合专家建议与实际案例,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助孩子找到适配的“收心”方法。

面对孩子此起彼伏的抵触情绪,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需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孩子“收心”。《人民日报》科普文章显示,引导孩子摆脱节后综合征,核心在于“回归日常、贴合孩子心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先懂孩子,再“对症下药”。假期后孩子心态松弛,对校园规则容易产生不适应。家长可通过睡前聊天、一起做游戏等轻松方式,倾听孩子“不想上学”的真实原因:是怕跟不上学习节奏,还是想念假期的自由?只有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避免一味说教,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

逐步调整生物钟,拒绝“一刀切”。假期期间,很多孩子沉溺于网络,熬夜玩手机打游戏,作息混乱,一到上学像“泄了气的气球”。为了让孩子回归正常作息,家长不妨在假期尾声或者假期结束后,每天给孩子进行作息时间提醒,比如晚上睡觉时间提前30分钟告诉孩子“该准备睡觉了”,循序渐进,慢慢帮孩子找回上学时的作息规律。专家也建议,可用睡前讲故事、放轻音乐等方式安抚孩子,鼓励其早睡早起,按平日上学的时间安排起床、吃饭、学习,让身体逐步适应节奏。

用“同伴感”拉近距离,减少校园抵触。据悉,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展望节后学校的新变化,讨论同学们的动态,使得孩子对节后入园时不再抗拒,因为知道幼儿园或学校里有好朋友在。专家表示,家长可主动帮孩子联系同学或老师,让孩子分享假期见闻、聊聊校园趣事,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让孩子对校园生活产生期待,减少抵触心理。

“饮食+运动”双管齐下,调理身体状态。假期长辈的过度投喂,容易让孩子肠胃不堪重负。专家提醒,假期接近尾声家长需调整饮食结构,多给孩子吃水果、绿叶菜、米粥等清淡食物,必要时可适当吃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带孩子参加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振奋精神。

家长做好“榜样”,言传身教更有效。治疗孩子的“假期综合征”,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若家长自己现在仍熬夜刷手机、抱怨生活,孩子自然难以养成规律习惯。建议家长先调整自身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放下消极情绪,用乐观的心态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让孩子在积极的氛围中逐步“收心”。

上班族自我调整 摆脱“不想上班”的抵触

相较于孩子需要家长引导和监督,上班族更需主动调整,通过科学方法快速摆脱“假期综合症”,回归工作节奏:

作息“渐进式”回归,避免快速切换。专家表示,很少职场人士在节后第一天就能立刻适应“早七晚五”的作息。建议循序渐进,可从假期最后1~2天开始,每天提前15~30分钟入睡、提前15分钟起床,逐步向工作日作息靠拢;上班后若中午感到疲惫,可短暂午休,避免下午昏沉;晚上尽量远离电子设备,少刷剧、少玩游戏,用泡脚、读纸质书等方式助眠,让生物钟慢慢回正。

工作“拆解式”推进,慢慢提升效率。面对余额不足的假期,以及等待自己完成的工作,有些人很容易因 “任务太多”产生焦虑,进而拖延。建议提前谋划,返岗后先好好梳理工作,将任务进行分类,从简单、易完成的任务入手,完成后再逐步推进复杂工作。人一旦回到岗位真正进入状态,慢慢就有了工作节奏,焦虑感也少了。

饮食“清淡化”,搭配轻度运动。一些人在节假日喝酒、吃烧烤等,大大加重了肠胃负担。建议假期最后一两天起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烧烤、火锅的摄入,最好戒酒。平时可开展慢跑、瑜伽、跳绳等运动,这样能促进睡眠,让身体更快恢复活力。

社交“更和谐”,减少抵触心理。节后不想上班,有时也源于“与职场的距离感”。建议可多主动和同事聊聊天,分享假期的旅行经历、有趣的小事,在轻松的交流中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让自己快速融入工作氛围。

专家提醒,无论是孩子还是上班族,“假期综合症”本质上是“生活节奏突变”带来的短暂不适,并非难以解决。只要给予身体和心态足够的 “缓冲时间”,用适配的方法逐步调整,就能快速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节奏。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