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科学方法改善睡眠。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凌晨三点还在刷手机”“失眠大军签到”“同款夜猫”……近期,关于失眠的话题再上热搜。其中一些关于睡眠问题的讨论,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当今社会,睡眠问题日益突出,很多人都有入睡困难、夜间多醒、睡眠节律颠倒等问题,导致次日精神不振、体力恢复不佳,甚至紧张不安、焦虑。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师春梅提醒,失眠并非“忍忍就过”的小事,无论是调整认知行为、优化睡眠环境,还是掌握科学午睡方法,都能为改善睡眠创造有利条件,对付失眠,切勿盲目硬扛或乱用方法。
超6成人每周遭受睡眠困扰
《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显示,国人平均入睡时间已延迟至凌晨0点18分,超65%的人每周都会受到睡眠问题困扰。师春梅指出,临床中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可对照自查:入睡困难型(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型(夜间易醒)、早醒型(比预期早醒且无法再睡)以及混合型(同时存在前述多种问题)。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35岁的患者,因长期失眠导致白天精神不济、工作频繁出错,还逐渐出现焦虑情绪,进而陷入‘失眠—担心—更难入睡’的恶性循环。”师春梅表示,长期忽视睡眠问题,可能会对身心状态产生连锁影响。
不必执着追求“睡够8小时”
很多人受困于睡眠,根源在于“认知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良习惯”,师春梅结合临床常见问题,指导大家纠正“睡眠认知误区”。一是别执着于“必须睡够8小时”:每个人对睡眠时长的需求不同,只要白天精力充沛、没有明显疲劳感,即使睡6~7小时也属正常,过度追求“8小时标准”反而会加重焦虑。二是不因“偶尔失眠”过度焦虑:偶尔一两次睡不着是正常现象,若因此反复纠结“今晚肯定又睡不好”,反而会强化“失眠记忆”,导致睡眠问题持续。三是不把“床”当“休闲区”:不少人习惯在床上刷手机、看剧、工作,久而久之身体会混淆“床”的功能,只有有困意时再上床,醒后及时离开床,才能让身体形成“床=睡觉”的条件反射。
不因“补觉“打乱睡眠节律
师春梅还介绍了几个调整睡眠的科学方法:睡眠限制法,若每晚实际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却在床上躺8小时,可尝试缩短卧床时间(如固定凌晨0点上床、早6点起床),通过减少“卧床清醒时间”,提升睡眠效率,后续再根据睡眠情况逐步调整卧床时长。正念放松训练,睡前10-15分钟坐在床边,专注感受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若思绪飘走,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呼吸上,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大脑兴奋度,为入睡做准备。规律作息不“放纵”,周末别因“补觉”打乱节律,比如平时早7点起,周末也尽量不晚于9点起床,避免“工作日缺觉、周末补觉”导致的睡眠紊乱。
午睡时长不超过20分钟为宜
很多人有午睡的习惯,但午睡的时间和质量因人而异。很多人觉得‘中午睡一会儿能补精神’,但午睡方式不对,反而会影响夜间睡眠。”师春梅结合临床观察,分享了科学午睡的要点:时长别超20分钟,午睡以15~20分钟为宜,这个时长处于浅睡眠阶段,醒来后不易出现“头昏脑胀”的情况;若午睡超过30分钟,可能会进入深睡眠,醒来后易疲劳,还可能压缩夜间睡眠时长。时间选在“下午1点前”,建议在中午12点~下午1点间午睡,避免下午3点后午睡,因为此时身体已逐渐进入“清醒周期”,午睡后可能会打乱夜间睡眠节律。“不缺觉”可省略午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若自己前一晚睡眠充足(睡够7~8小时)、白天精力充沛,完全可以不午睡;只有前一晚睡眠不足、白天明显疲劳的群体,才需要通过短时间午睡补充精力。
睡眠问题未改善建议就医
“若通过调整认知行为、午睡习惯2周后,睡眠问题仍未改善,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别硬扛也别乱用药。”师春梅强调,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干预方案。
非药物干预:除了认知行为治疗、正念训练,还可通过经颅磁刺激、光照治疗等物理手段,调节大脑神经功能,为改善睡眠提供助力。药物干预:对严重睡眠问题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短期使用药物帮助调整睡眠节律,但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购买服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依赖问题。
对因治疗:很多睡眠问题是其他疾病的“信号”,比如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会因憋气频繁醒觉,胃食管反流患者平躺时反酸干扰睡眠,只有针对性治疗原发病,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相关链接
师春梅提醒,若符合以下任一情况,建议尽快到医院咨询:
1.睡眠问题持续超2周,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且白天频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2.出现打鼾时憋气、夜间腿酸、情绪持续低落等伴随症状;
3.自行调整后无改善,甚至开始依赖助眠产品或药物。
就诊时可提前记录“睡眠日记”,标注每天入睡时间、醒来次数、睡前活动等,能帮助医生更快明确问题根源。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