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深知,文学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书写时代精神的火炬,抒发人民心声的共鸣。作家手中的笔,承载着记录历史、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人民需要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更需要人民。作家若脱离人民,作品便如无根浮萍。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巴金的“讲真话”,无不是作家对社会的深情凝视与勇敢发声。当今,作家更应成为时代的瞭望者,以笔为旗,扬善抑恶。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以笔为犁,深耕时代沃土;是以文为心,回应人民深沉的呼唤,成为时代忠实的记录者与深刻的思考者。回望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六如轩》《六如台》《六如亭》,正是试图以文字刻画时代变迁的肌理,呈现个体命运在宏大叙事中的沉浮与坚韧。我深切地认识到,唯有真诚地拥抱时代,深入生活,作品才能获得穿越岁月的生命力,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可靠载体。
作家创作的担当在于,努力使自己的文学作品成为人们心灵的园丁与精神的灯塔。文学春风化雨,当以真善美滋养人心,为民族的未来点亮心灯。拙作《蜗牛要出远门》入选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担当作为。文中赞美小白兔们与蜗牛互助的精神,温情传递“友爱”的主题,令人倍感欣慰。这启示我们:写作,就是在为明天培植善良、勇气与希望的种子;应该以清澈的文字、温暖的故事,构筑起理解世界、珍视情谊、向往美好的精神家园,让文学作品成为照亮前行的星辰。
作家亦是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与创新表达的践行者,如何在传承中开拓新意境是永恒的课题。新作《游历纪事》就是一次融合探索的尝试,让古典诗词的凝练意境与现代散文的舒展哲思联袂演绎,在“走读山河,感悟人生”的旅途中,以“诗文合璧”的形式,激活汉语的古老韵味,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声色。探索之路虽无止境,但每一步都印证着:唯有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学之花才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作家的称谓,是大地授予的勋章,更是时代交付的考卷。它要求我们永怀赤子之心,将个人的才情与思索,深深熔铸于人民实践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愿我们始终以笔为犁,耕耘在时代的沃野;以文为灯,辉映在人心的星图!唯有如此,方不负“作家”的荣光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