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文明的基因库

□安礼德

2025年10月1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故乡,是漂泊者抬头即可望见的那片云影,是喉间不经意哼出的那首民谣,亦是老榕树下,被儿时伙伴突然提及、自己却早已忘却的半阕童谣。每个人心中的故乡图景皆不相同,在这流转的尘世中,有些人心中还存在着第二、三重故乡之别。罗阳,便是深深嵌入我生命年轮的第二故乡。这不仅是因为二十载的光阴在此沉淀,更源于深刻的文化认同。

初踏入这片古风犹存的街巷,“外地佬”的标签格外醒目。然而年少的意气,让我毫无半分疏离之感。仿佛这青砖黛瓦、市井烟火,早已在命运之书中预留了章节,我只是归来稍迟的游子。这份毫无保留的接纳,如同金银湖的春水漫过隋龙堤岸,我很快便沉醉于它温暖的怀抱。

令我垂涎的,是新街有记云吞皮间漾起的晨光,是下街糯米饭散发的油润咸香,还有客家肠粉慰藉肠胃的滚烫。罗阳美食的滋味,是镌刻在味蕾上的优美诗行。踏入罗阳,仿佛置身于一场热闹非凡的美食博览会现场。

令我心醉的,是缚娄陶片的倔强,是葫芦岭贝丘遗址风化的密语,是编钟传来的千年回响,是明代城墙上的风雨沧桑。罗阳宛如一部浩如烟海的史书,一部以岁月为锦帛、以山河作砚书写就的千年典籍。葫芦岭那起伏的轮廓,恰似它厚重的书脊;三街六十四巷交错的脉络,俨然是它展开的目录索引。走进三街六十四巷,每条巷弄都弥漫着传世墨香。单是铁炉巷走出的,以韩日缵为首的四百余位科举俊彦,便足以令人屏息仰望。“春秋魁为天下第一”的状元郎张宋卿,开创了岭南儒学之风的新气象,也奠定了西园的楼宇轩昂。金瓯储策巷的韩荣光,还有卢屋巷的岭南北派山水大家卢振寰,不胜枚举的历史名人无不令人敬仰。乌衣巷口洒下的夕阳余晖,照亮了册页中的辉煌篇章;老城檐角滴落的夜雨,仿若未曾干涸的文明星芒。当东江文明的胎记——3000多年前缚娄古国的陶片,照亮我这个夜郎游子的行囊,血脉深处的共鸣已然轰响——在如此磅礴的文明星河之下,仰望与认领,是文人墨客漂泊后最真诚的效仿。

而最能深入骨髓的,是早茶档间碗筷交织的历史回响。铁拐李救助罗阳先民的传奇故事,缚娄古国兴衰的唏嘘感慨,张宋卿与白莲湖的如烟往事,韩日缵宦海沉浮的逸闻掌故,以及张萱书箱中“寒可无衣,饥可无食,病可无药,不可一日无书”所承载的文明星火,都在老者眉飞色舞的讲述中愈发引人入胜。无论是韩氏族谱里“半壁东南成坠甑,一家骨肉总填沟”的家国情怀,张萱晚年“书向月光读,诗从山色供”的自在逍遥,还是三街六十四巷的市井人情,抑或是大榕树下鼓舞人心的动员演讲,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传承和颂扬。

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具备这种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在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又源于对故乡的深入了解与认同。当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产生共鸣时,故乡便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最佳营养。至于为何要“读懂故乡”?博罗文史专家彭天锡老师在博罗书城举办的讲座中给出了答案:故乡是文明的基因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故而,若想读懂故乡,务必要先研读其历史。讲座现场,彭天锡老师展示了《博罗往事》《博罗历史文化丛书》等历史书籍,并对书籍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这场始于读书日的文化溯源引发热烈反响。当博罗县多所学校纷纷邀请彭老师开讲“故乡课”,我们终于明白:文化自信的种子,需深植于“读懂”的土壤——当个体生命摩挲过缚娄古陶的纹理,当往昔大榕树下的演讲激起热血回响,当游子的灵魂在葫芦岭的传说中得以安放,故乡便从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原乡。当这份“读懂”使每个人都从旁观者转变为传播者时,文化自信已然在不断加强。

如今,罗阳于我而言,早已不是驿站,而是刻入骨髓的原乡。当有人问起乡关何处?我的回答不再迟疑,“罗阳”二字掷地有声。这不仅是对一个地理坐标的指认,更是在读懂他乡后,在千年册页的翻动声中,认领了刻入骨髓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