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罗竞辉,1930年出生于香港新界沙头角南涌罗屋村,1941年参加儿童团,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多次与日寇展开生死较量。1945年抗战胜利后,调回东江纵队司令部,分配在四团,继续与伪军、土匪作战。1946年底复员后,他根据东江纵队指示,在香港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12月至1950年10月,他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二团(第二支队)。
1950年11月,罗竞辉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惠东港口和安墩、原惠阳地委以及深圳市工作,曾担任港口造船厂厂长、安墩公社书记、惠东县工业局副局长、深圳市纺织工业公司机关党支部书记。1991年离休后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腰板挺直、精神矍铄,初见罗竞辉,94岁的他面带微笑,精气神很足。他站立在家门口,与到访者一一握手、问好,胸前一枚枚勋章熠熠生辉,让人仿佛看到当年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日寇反复周旋的英勇少年。
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
时间回溯至1941年,香港遭日军侵略沦陷后,年仅11岁的少年罗竞辉追随叔伯们的脚步,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先后在儿童团、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参加战斗。
“打东洋,打东洋,打倒东洋保家乡……”回想起曾经的烽火岁月,这位满头银发的东纵老战士挥舞着拳头,轻声吟唱起当年参加儿童团时学习的歌谣。
刚参加革命时,罗竞辉还没有一支步枪高,他在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放哨、看路口,一旦发现敌情,立刻跑回村里向武工队报告。老人说,“村里有很多人参加港九大队。罗家祖屋有男女11人参加抗战,被誉为‘香港抗日第一家’。”
受抗日精神的影响,跟随叔叔罗雨中,罗竞辉13岁时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担任连长王锦的通讯员、保卫员,多次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斗争。小小年纪的他,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
“那时候,我们只有三艘木帆船,一出海就是‘品’字队形,主要担负海上打击日军船只、保卫渔民生产、海上巡保任务。”当时海上作战并不容易,不仅要克服晕船,学会“过船”,还要学会海上射击等战斗技能。
训练时,战士们碰破脚趾、扭伤脚踝、磕伤膝盖是常有的事,甚至掉进海里。“有一次掉进海里,大家就用一根竹竿把我捞起来。”在渔民的帮助下,罗竞辉渐渐学会摇橹、掌舵、放鱼炮、观气象。
1943年,在深圳南澳西冲,日军上岸寻找食品和淡水时,被渔民发现,一场激烈战斗随即打响。“我们带着枪支和炸药包,坐上木船直接去拦截,炸沉了日寇的轮船。”罗竞辉回忆道,小队长刘捷和班长李金福冲锋在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那是罗竞辉第一次参加战斗,看着队友在眼前牺牲,罗竞辉非常难受,但残酷的战斗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当时,我们的武器很落后,靠着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罗竞辉认为,制胜于敌靠的是一种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大家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的决心。
战斗中,罗竞辉所在部队先后缴获和剿灭敌船12条,俘敌、击毙日军超过120人,并缴获各种枪支40余支和其他武器,缴获大批军用物品和食品等物资,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5年,罗竞辉跟随王锦在东江纵队四团,先后辗转稔山、吉隆、平潭和江西赣南等地,继续与伪军、土匪作战。后来,部队战士部分北撤、部分复员。
1946年11月,复员后的罗竞辉到香港大埔捷诚公司杂货店工作,成为我党地下革命的联络点,负责招待交通员等工作。
1947年底,罗竞辉调入粤赣湘边纵队二团(第二支队)人民护乡团交通站,任副中站长,直到新中国成立。
三次受邀天安门现场观看阅兵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天安门城楼上,六名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受邀观礼。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城楼,走到老战士老同志面前俯下身来,双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目光深情而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着我的手,喊着老英雄,这是我一生中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回忆起当时情形,罗竞辉依旧心潮澎湃,声如洪钟,“这不是对我一个人的,是对所有抗战老兵的铭记,我们一定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这是罗竞辉第三次站在天安门观礼台,前两次分别是在2015年和1999年。“三次现场观礼,我都心潮澎湃。但这一次格外让人震撼。”罗竞辉说,当看着城楼下,方阵如山、步履铿锵,各种先进武器装备悉数亮相,他真切感受到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只有国防强大了,人民才能不受外敌欺侮,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离休后,罗竞辉依然热衷于学习,应邀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向年轻一代讲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份坚持,是他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也是对未来最深的期盼。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李松权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