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东江纵队卫生战士曾解:

身挎急救包 穿梭前后方

2025年10月14日惠州日报人物
字号:T|T

人物介绍

曾解,1930年出生于东莞,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3月起,曾解在东江纵队江南指挥所当卫生员,学习急救知识,救治受伤战友。1946年,曾解随队北撤至山东,并投身于解放战争,在两广纵队卫生处任卫生员。

1950年1月,她在珠海军区十七团供给处卫生所任医助。曾解的丈夫是小星山战斗一等功臣张苞,1962年10月,时任惠东港口基干民兵连连长的张苞,在参加小星山战斗中光荣牺牲。

曾解一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即便95岁高龄,依旧身板笔挺、精神矍铄、目光坚毅,温和的表情与平稳的语气,是时间与历练的沉淀。

秋日的阳光照进小客厅,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往事,她不曾忘记,娓娓道来,在战争年代保卫国家,在和平年代坚守初心。

背着急救包救治受伤战友

1930年,曾解出生于东莞石排,小小年纪就出来干活。15岁那年,曾解加入东江纵队,在东江纵队江南指挥所任卫生员。期间,她努力学习急救知识,在前方、后方阵地救治伤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小个子的曾解,经常背挎着急救包或医药箱,穿梭在丛林里、阵地上,从来没害怕过。因为当时医疗用品短缺,曾解看着在战斗中腹部中弹受伤的战友疼得全身颤抖,这些画面她至今仍未忘记。

“一个医药箱10多斤,主要有红药水、紫药水、消毒水、绑带、止痛药。”曾解比划着说,当时队伍没钱购买医疗急救用品,就是这些普通的急救品,不少还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

那时,战士们最头痛的是日军飞机的干扰,一听到飞机轰鸣声,大伙马上躲进树丛里藏身。“头在树丛里,屁股露在外面。”曾解调侃说。

一天凌晨,曾解随部队一起在山谷中行军,突然发现前方道路旁有日军在休息,不少步枪架在一起。为避免打草惊蛇,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绕过日军,快速向目的地行进。

1946年,曾解随东江纵队北撤至山东烟台,继续担任卫生员。在山东,她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入党,并与一起北撤的东纵战士张苞喜结连理,夫妻共同参加解放战争。

1949年11月,曾解随队南下,重新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岭南大地。在这里,她与张苞陆续脱下军装,投身新中国建设。

丈夫张苞在小星山战斗中牺牲

客厅中,有三张照片始终摆放在重要位置,其中两张是曾解与丈夫张苞的合影,一张是张苞和五个孩子的合影。

这三张照片,是曾解与张苞在惠东港口的印记。“这是我和老张唯一一张出去学习时的合影,他一直是这样,有点瘦。”曾解指着照片里的丈夫回忆道。

1958年5月,张苞从部队转业到港口,任港口化肥厂厂长,后兼任港口人民公社武装部部长、警卫连连长、基干民兵连连长。为支持丈夫工作,曾解申请调任到港口,在港口人民供销社工作。很快,她就带着母亲和五个孩子从肇庆来到港口,与张苞团聚。

1962年10月7日,12名特务潜入小星山岛,被附近渔民发现漂浮在海上的橡皮艇。接到渔民报告后,张苞率领港口民兵主动出击,在小星山与敌人展开战斗,歼敌3人、俘虏9人,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民兵分队独立作战取得全胜的光辉战例。

这场战斗中,张苞与副连长张劲松、班长马德强牺牲。当时,出差稔山的曾解赶回港口时,接到的是丈夫牺牲的消息,万分悲痛。“如果当时在家,我肯定会提醒他要当心。”即便过去60多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曾解语气中仍透露着遗憾。

张苞牺牲后,曾解用心抚养儿女。曾解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带着孩子回港口祭拜牺牲的民兵烈士,教育孩子继承父亲的遗志。

“今年身体允许,也要回港口看看。”曾解说,港口的山海和乡亲她都记得,尤其是今年4月港口英雄民兵连被授予“南粤楷模”称号,她更是由衷欣喜。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李松权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