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普法项目再获省优秀

“非遗+法治”让单向灌输变双向共鸣

2025年10月23日惠州日报博罗新闻
字号:T|T

日前,广东省普法办公室公布了2024~2025年度全省“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及优秀普法工作项目名单。博罗县司法局《创新“非遗+法治”融合模式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项目,经层层遴选,获评“优秀普法工作项目”。这是继2022~2023年度普法剧场音频《“董”法奇遇记》获奖后,县司法局再次摘得此项省级法治建设领域重要荣誉,实现法治文化创新项目的“梅开二度”。

用畲汉双语演绎《法治三字经》课桌舞

据介绍,2024年以来,县司法局立足本土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法治宣传新路径,着力构建法治文化立体传播体系。项目深度融合罗浮山文化、客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提出“非遗为体、法治铸魂”融合传播范式,有效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共鸣”转型升级。通过将生硬的法条转化为湖镇“千锣百鼓”的铿锵韵律、横河畲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等生动载体,成功打造出一批“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普法品牌。

今年3月31日,在“传承畲族文化,焕发畲乡光彩”——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三月三”民俗活动中,惠州市普法办公室、广东电网惠州供电局、县司法局和横河镇嶂背畲族村委会巧妙地将畲族非遗文化融入法治宣传,开展以“电亮畲乡·法护传承”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开创独具民族特色的普法教育新模式。当天,身着凤凰装的小学生腰系彩带银饰,用畲汉双语演绎别具一格的《法治三字经》课桌舞,巧妙地将畲族非遗文化和宪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条文深度融合,让法治意识和法律术语化作琅琅歌谣,润物无声地注入畲乡新生代的血脉之中。在嶂背畲族村广场,畲族图腾与现代法治元素交融的法治文创产品吸引众多群众驻足。法治灯谜长廊里,“婚姻家庭遗产题”与畲族谚语巧妙结合,增添趣味性。印有电力法条款的贴纸和融合畲族彩带的法治书签等文创礼品,让法律知识不仅“看得见”,还能“带得走”,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今年5月23日,博罗县在湖镇镇文化广场举行“千锣百鼓奏法韵·非遗薪火传法治”活动,通过湖镇大鼓这一非遗文化,将锣鼓的“声、形、势”与民法典的“理、情、用”相结合,把法治教育融入各环节,以非遗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法律认知”,打造“可听、可看、可玩”的沉浸式普法,潜移默化普及民法典。在活动中,普法人员以锣鼓的节奏韵律,展示法的秩序美:“大鼓的韵律之美,是建立在节奏之上的。节奏就是秩序。好像打鼓一样,我们的社会需要秩序,才会更美好。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共建美好生活,需要大家都守法。”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已组织开展“千锣百鼓奏法韵”“法治剪纸迎新春”等沉浸式普法活动10场次,累计覆盖群众超万人次,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建立非遗法治双向赋能机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县司法局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立起“非遗法治化传承、法治非遗化传播”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将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机融入非遗技艺的传承过程,使法治精神在文化活化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创作《法治三字经》等法治文化作品,打造沉浸式普法阵地,增强普法的体验感和趣味性,让群众在非遗的体验与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

接下来,县司法局将以此次普法项目获奖为新的起点,紧扣“八五”普法总结与“九五”普法谋划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持续深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为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加快构建法治社会贡献更多的博罗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特约通讯员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