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溪乡党支部五名党员在与上级失联的绝境中,隐于深山伐木烧炭、潜伏探报,以6年坚守续写革命火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受困香港的文化精英与进步人士,经惠州秘密通道穿越封锁,在地下工作者与游击队员的护送下脱险……
无论是深山里的保密坚守,还是烽火中的秘密营救,这两段震撼人心的红色故事,成为镌刻在惠州大地上的不朽传奇。
故事1 深山里的红色火种
1922年深秋,彭湃的脚步踏过惠州高潭土地,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甘溪位于高潭镇西部,四周山高林密,甘溪人民利用地势险要的优势与敌人展开了周旋,在战火硝烟中书写了一个深山里的保密故事。
1926年甘溪乡党支部成立时,25名党员的誓言响彻山坳。1931年,支部书记钟乃水在反动民团偷袭下壮烈牺牲,朱远平接过了这面沉甸甸的旗帜。在国民党反动派“高潭的草木也要砍三刀”的围剿下,到1933年,支部仅剩下朱远平、朱正光、钟蔚强、钟金娘、钟李仁五人,与上级彻底失联。
支部不散,信念不变!五人隐蔽在甘溪牛栏窝一带坚持斗争,并设法寻找上级党组织。
朱远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作了分工:他负责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钟蔚强医术精湛,打入国民党部队做军医并打探情报,每月把薪水作为党费交给支部;朱正光机警灵活,作为地下联络员收集和传递情报;钟金娘、钟李仁留在牛栏窝伐木烧炭、采山货,并负责照顾党员家属。
1934年至1937年,朱远平根据情报线索,冒着生命危险四次乔装,用商人或雇工身份先后到淡水、揭西、香港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哪怕次次落空,但带回的革命消息总能点燃大家的希望。
六年寒来暑往,他们吃的是野菜、野果,喝的是山沟积水,睡的是草屋、山洞。直到1939年秋,上级党组织特派员黄琴秘密来到高潭,甘溪乡党支部终于迎来了曙光。找到“主心骨”后,5位党员在党组织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故事2 烽火中的生命通道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800多名国内文化工作者和进步人士受困其中。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廖承志,要求设法营救,将他们安全撤到东江游击区。
廖承志迅速向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林平转达,计划进行秘密大营救行动,一场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粤港大地悄然展开。
秘密大营救,危险性可想而知,保密性更是不言而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争分夺秒,开辟了包括惠州线路在内的多条撤离通道。
惠州成为这条营救线路的“大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从香港进入现深圳市宝安区、惠州市惠阳区等游击区后,从现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一带,穿过现惠阳区永湖镇、惠城区三栋镇等墟镇,再到惠州城,然后从惠州坐船至现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等抗战大后方。
在游击队员的护送下,大家扮成商贾,甚至乔装为难民,混入行人之中。1942年2月,第一批从香港来的文化人士到达惠州,先住在东湖旅店,后迁入水东街中共地下党开设的源吉行。
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2年夏结束,这场大营救历时半年多,数以千计的地下工作者与游击队员默默付出,他们在沿途设立秘密交通站,由精干交通员分段护送。茅盾夫妇、邹韬奋、张友渔等知名人士先后经惠州撤离,800多人没有一人遭遇意外。
茅盾在《脱险杂记》中称,这次营救组织“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称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次营救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营救人员之多,不能不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全国和海外华侨中,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