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惠阳区人大代表、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幸福:

躬耕田野践初心 传授技艺育人才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2025年11月2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古幸福在试验田里介绍晚稻品种。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古幸福在试验田里介绍晚稻品种。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要想服务好三农,就得知道农民真正需要什么。”

“农业的希望在科技,科技的传承在人才。”

——古幸福

在惠阳区的稻田埂上、蔬菜大棚里、农技培训现场,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裤腿沾泥的身影。他弯腰查看禾苗长势时的专注,手把手指导农户操作时的耐心,与村民围坐交流时的亲切,都深深印在惠阳农民的心里。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惠阳区人大代表、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幸福,一位扎根基层30多年的“田秀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科技赋能农业,以人大代表的担当守护着一方土地的丰收与希望。

扎田头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

“陈叔,这是今年新引进的‘南晶香占’稻种,抗病性强、米质优,种下去保管有好收成!”在平潭镇的粮食高产示范基地里,古幸福正拿着袋装稻种,给围拢过来的农户们讲解品种特性。阳光洒在他布满汗珠的脸上,身后是连片绿油油的稻田。作为人大代表,保障粮食安全是他心中最重的责任,而推广良种良法则是他履职的核心抓手。

深知“农以种为先”的古幸福,早已察觉惠阳种业发展的短板。区级财政投入不足、镇街推广体系断层,这些问题让优良品种难以快速落地生根。为此,他联合其他代表多次调研,提出《关于高质量推进种子工程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建议》,呼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将淡水沙梨、秋长八月豆等地方特色品种保护经费纳入预算,同时加大主要农作物良种示范推广经费投入,每年不少于50万元。在他的推动下,相关建议得到重视,为种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在位于平潭镇的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试验基地,田地里种满了各类水稻新品种。“这里是我们的‘良种摇篮’,每年引进30多个水稻新品种试验展示。”古幸福指着田里的标牌介绍,2025年这里筛选出8个优质常规稻品种进行繁育,免费向农户提供3万斤种子,帮助农户节支超70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他引进的袁隆平院士超级稻“超优1000”,创下惠州亩产725.6公斤的纪录,袁院士曾两次亲临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如今,惠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9%。

粮食生产不仅要良种,更要良法。针对平潭镇梁化河引水渠荒废导致1.5万亩耕地灌溉受阻、大面积撂荒的问题,古幸福实地勘察后提出系列建议:设立专项工作小组与惠东梁化镇建立联动机制,争取资金将引水渠全部改造为三面光,安排年度预算用于日常维护。在他的持续推动下,引水渠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干涸的渠道重新流淌起清水,撂荒的耕地重现生机。

传帮带 打造“带不走”的农技队

“农业的希望在科技,科技的传承在人才。”作为深耕农业一线30多年的“老法师”,古幸福深知年轻农技人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担任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把培养年轻骨干农技队伍作为履职重点,致力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留得住、能战斗”的专业队伍。

在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试验基地的田间,古幸福正带着几名年轻农技员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判断稻瘟病要看叶尖的病斑形状,这种暗绿色水渍状的就是典型症状,要及时用低毒生物农药防治。”他一边用手拨开禾苗,一边细致讲解,年轻农技员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这种“田间教学”是古幸福培养人才的常用方式。

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古幸福搭建了“科研+实践”的培养平台,推动团队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在他的指导下,年轻农技员参与了“冷浸田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等多个重点项目,该项目还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他还鼓励年轻人申报职称、发表论文,近年来先后指导13名技术骨干获得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中9人晋升为高级农艺师,1人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涵盖水稻种植、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多个领域。

“古主任就像我们的引路人,不仅教技术,还帮我们找方向。”年轻农技员李冬娴回忆,刚参加工作时她连常见的病虫害都认不清,是古幸福带着她跑遍惠阳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她识别方法、制定防治方案。如今,李冬娴已经是高级农艺师,能独立承担技术推广任务,成为农民信赖的“田医生”。这支年轻的农技队伍,如同新鲜血液注入惠阳农业发展,成为服务农民的“田间120”,年均开展技术培训20多场次,覆盖农户超1000人次。

古幸福还注重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活力,推动举办惠阳区第一届、第二届农技农艺创新大赛,为年轻农技员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农业技术需要创新,希望年轻人能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用到田间地头。”

搭桥梁 联络站履职为民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古幸福常挂在嘴边的话。去年,他多了一个身份——惠阳区农业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这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既要统筹联络站日常运营,又要确保代表与群众高效沟通。他精心打造这个联系群众的“民意窗”和“连心桥”,让人大代表履职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联络站已配备副站长1名、联络员2名,驻站代表15人,健全的组织架构为履职提供了坚实保障。古幸福带领联络站团队制定详细工作制度,规范群众接待流程,让每一份民意都能得到及时回应。

“要想服务好三农,就得知道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古幸福带领驻站代表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2025年第一季度聚焦梁化河引水渠荒废问题,深入阳光、红光等5个村实地勘察,收集农户诉求,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推动引水渠修复工程落地;第二季度围绕“提高农民收入”主题,走访农户、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探寻产业升级、三产融合的有效路径。在2025年4月和11月的座谈会上,古幸福将调研收集的问题向区政府主要领导反映,得到积极回应,相关解决方案逐步推进。

联络站还成为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和2025年,联络站联合多部门举办惠阳区第一届、第二届农技农艺创新大赛,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多次组织农技培训、现场观摩活动,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技术。此外,联络站通过“学习强国”“惠州日报”等平台扩大宣传,以多篇报道展现了联络站服务“三农”的成效,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截至目前,联络站已开展议事交流、群众接待日、走访调研等活动7场次,推动解决农业灌溉、品种推广、技术培训等多个问题。

从推广良种良法到培育农技人才,从搭建联络平台到倾听群众心声,惠阳区人大代表古幸福30多年如一日扎根田野,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履职践行初心。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宾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