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de批评

2024年01月04日小惠同学名师课堂
字号:T|T

■市河南岸中心小学老师廖锦慧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呢?对此,魏书生老师的教育观、教育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俗话说得好:人心换人心。只要我们心怀真情实感,把握好批评的尺度、机遇、方式,再严厉冷酷的批评都是暖的。

1.明确批评的目的。

有效的批评能帮助学生自觉完善自我形象。要使批评奏效,教育者就要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并乐于不断修正自己,优化自我形象。因此,批评时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务必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自我要求,完善自我形象。

2.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责罚,都将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在心理上与老师产生距离,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也不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对于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辩论活动。在“争辩”中让正能量的集体舆论代替老师单一的指责,形成健康正气、积极上进的氛围。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公开讨论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加以改正,从而避免单独谈话引起学生与老师情绪上的对立,更有利于融洽师生情感。

曾经,班上有个别男生喜欢向他人“竖中指”并逐渐在班级中形成一股流行风。当我知道这一现象后,我并没有单独找犯错的孩子,而是利用班会进行一场辩论,让孩子们在“辩”的过程中自我觉悟,提高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以上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孩子,我们也应该本着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采取个别谈话的教育方式,并注意隐蔽性,给孩子留“面子”。让学生在情感上先感受到老师的爱,孩子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改正错误付出努力。这就是所谓的“打他一巴掌,再喂他一颗糖”的效应。

“打是疼,骂是爱”,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只要我们明确“责”的目的,把握“责”的分寸、时机、方式,再严厉的批评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