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一家报社工作,专门写了一篇小文章《不说也不行》,站在舆论监督的角度,认为群众应该通过“多说”,对那些想作奸犯科的官员造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免得他们腐败变质、肆无忌惮。
我也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会从一名新闻记者变成一名纪检干部。在纪委工作,看问题的角度已和当年在媒体时有所不同。纪检监察机关要做的不仅仅是监督干部,还应着眼于呵护干部成长。如何才能让公职人员自觉远离腐败?当我面对面接触了一些活生生的案例之后,更加感到,要让干部不犯错误,就要多做“反腐文章”。从关心干部的角度来说,反腐倡廉的相关话题、相关道理一定要说,不但要说,还要多说常说。
的确,有些人认为,反腐败靠“说”是没用的,某些官员并不会把那些道理听进耳里记在心里。一度,我也对此颇为疑惑,不敢确定廉政教育这个环节是否多余。直到有一次,和一名落马的县级政府一把手在留置场所面对面,当我问到他这个问题时,他非常肯定地表示:廉政教育非常有用,就是你们平时“说”得太少了,以至过一段时间后,自己紧绷的神经又渐渐松弛了,加上大权在握等原因,于是最终没避免今日这个结局。他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平时也看了一些案例通报、接受了一些警示教育,使自己有所收敛,那么,他犯下的事还会更大。
既然连落马官员都认为我们说得太少,有必要多说,那么,我们就该反思:我们平时说得到底够不够?说的方式到底行不行?说的效果到底好为好?倘若能把握节奏,改进方式,注重效果,对干部多些贴心而管用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切实知大势、明纪法、存敬畏、行正道,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干部吗?
正是有感于此,我便有意识地结合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悟,陆续写了一批不妨称为“廉政随笔”的文章,希望与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分享这些体会。这一部分文章,主要收录在本书的上辑。
做了数年的廉政教育,我觉得,这事并不算什么技术活,它未必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太高大上的形式。它更需要的是,把道理讲实、讲细、讲透。也就是说,要实实在在把利害关系讲明白。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对多数干部来说,能结合其自身利益,把贪腐的后果说清楚,让他们端正“三观”,守住内心,基本就算成功了,太空洞的说教反而没法让人入耳入心入脑。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高层把廉洁文化建设放在这种高度,可谓正当其时。全面从严治党快10年了,除了继续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确实需要着力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而文化的力量,正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关键要看我们是否重视发挥它的作用,是否懂得借助它的力量。我想,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有机会还是要多和公职人员谈谈这些切身的体会,聊聊这些粗浅的道理,尽可能从思想观念上影响一批人,让他们切实认识到贪腐的害处。尤其是对年轻的公职人员,更要把这件事摆在重要位置。新入职人员是一张白纸,让他们走正第一步、走好每一步,需要的就是廉政教育时时抓、廉洁话题常常说。
收进本书的文章,我总体上把它们当杂文看待。杂文一直是我业余写作的主打产品。虽然很多人认为它不够“文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喜爱如故。写杂文,就是要维系说话的权利,通过对世相百态的品头论足,各抒己见,该批评的批评,该赞扬的赞扬,激浊扬清,革故鼎新。我们要始终相信,发声是为了社会更美好、充满朝气和活力。(李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