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已故诗人余光中先生有言:“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可见余秋雨先生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分量。
余秋雨先生曾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一门“中华文化史”课程。贯穿该门课程始终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该课程整理出版了《北大授课》一书,甫一问世,立即轰动海峡两岸。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最有高度、最有裁断,又最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北大授课》一书保留了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主体部分之前,还收录了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的“闪问”“闪答”,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北大授课》中的四十八堂文化课,堂堂精彩节节走心。它不单单是对中国文化史的简单扫描与勾勒,也是余先生带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选择、重新发现。在课堂上,余秋雨把主动权交由学生,让他们自由阐述对于文化现象和文化名人的看法和评价,在广开言路中兼收并蓄,再给出自己的结论和主张。使学生深刻领悟,一些文化现象本无定论可言,不同视角下可形成不同的文化史观,这样就要避免误入文化陷阱和思维定式,要通过自己深入实际的研究去找出确切的答案,有自己的立场。例如,人们的印象中,屈原是郁郁不得志忧愤而死。可余秋雨却认为,屈原的死是诗人在精神上的一种解脱。人们因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正统形象,对他的《出师表》推崇备至。可余先生却说,从三国时期的文学成就来看,曹操的文学水准最高。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深入研究做出的科学论断。余秋雨以风趣睿智充满哲理的语言,将中外文化的纵横关联信手拈来,以宏观广阔的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立体剖面。也曾饱受非议的他,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当诽谤和谣言甚嚣尘上,最好的办法是沉默以对,避免陷入对方的蓄意圈套。”
看似简单的课堂,是余秋雨精心设置巧妙安排,发散学生思维传播研究理念的有效载体。余秋雨通过48堂课,引领北大学子体验世界的神秘、人生的壮阔,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唤起中华民族青春的力量!(朱延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