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一直深耕于卷帙浩繁的历代笔记小说,以现代思维重述古人故事,先后出版《字字锦》《笔记中的卷帙浩繁动物》《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袖中锦》等颇具时代感和新鲜感的著作。这些“笔记”一直在生长,他的笔记体新作《云中锦》是一部讲述古代笔记作家逸闻趣事的随笔集,不再专注于笔记本身,而将目光转向九位著名的笔记作者,将他们的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风云的大背景下充分展开,让作家和作品互为照应,构筑演绎成阔大而深邃的历代江湖。
任何作家的笔记作品,不可能脱离自己生活的社会,也不可能摆脱自己所处的时代。段成式所处的晚唐社会“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可皇帝仍旧终日宴游,不理朝政。郁郁不得志的段成式将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乃至草木鱼虫放入《酉阳杂俎》,他在笔记里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隐藏着其超脱世俗的消极情绪。于他而言,笔记是安放心灵的“后花园”。沈括心怀忧国之念,后来潜居于梦溪园,“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历时多年,完成“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兼具理性和审美”的《梦溪笔谈》;《郁离子》为刘伯温所著,成书之时正值刘伯温经历了元朝宦海的四起四落走入人生低谷,弃官归于青田山中隐居,愤而将自己的为民理念和哲学思想注入书中。洪迈原本官路顺遂,却因其父得罪秦桧被贬谪,放下执念的他将人生起伏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入《夷坚志》。
历史虽然是由个人的生活细节组成的,但后人看到的正史却滤去了几乎所有的生活细节,而笔记小说的趣味和价值,正在于此。《南村辍耕录》中记载的元代的典章、文物、风俗、掌故颇多,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有的是他道听途说得来的,有的是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等等,书中记载的丰富内容对了解元代社会很有裨益。《闲情偶寄》的李渔是一位“生活达人”,书中的戏曲理论体系是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戏剧实践,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而建构成的,书中的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更是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袁枚的《子不语》所记的各种怪异之事或采自民间传说,或源于亲朋好友述闻,或直录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作者都是生活的“实践派”,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笔记里丰富的生活细节,带我们瞬间回到充满烟火气的古人生活现场。
“笔记既是为了记录,也为书写历史之外的记忆。”《云中锦》以生动的细节和轻松的诉述,将历史人物拉回到我们面前,感知作家和作品彼此交织的命运,重现笔记江湖里的历史记忆。
(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