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深惠产业协同水平

□甘金龙

2022年12月30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指明前进方向、确定行动纲领,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做好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性等方面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立足惠州发展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双区”机遇,深度融深融湾。目前国内经济新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增长长期动能加速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集聚、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区域经济竞合中更为重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承载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多年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抓住国内外发展机遇,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和迭代,孕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整个大湾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领头羊。然而,深圳产业空间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惠州产业空间相对充足,融深融湾是有利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策略,既有利于深圳拓展产业空间、保持产业链完整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又有利于实现惠州产业转型升级。惠州融深融湾,要积极主动寻求与深圳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充分利用深圳各类优势要素资源,推动“深圳研发+惠州转化”“深圳创新+惠州智造”。

深度融深融湾,要进一步完善深惠两地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联通,为深圳产业、人口向惠州流动提供便利。加快与深圳联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加快惠坪高速开工建设;推动深惠城际、深汕高铁惠州段建设以及公交化运营,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抓住惠州建设千万级干线机场机会,充分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推动惠州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惠州港从产业港转型为贸易、产业并重港,更好发挥惠州港服务高质量发展大格局作用,成为“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重要枢纽,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大通道。

深度融深融湾,要进一步提升深惠产业协同水平。发挥两地比较优势,推动深惠产业协同。实现“深圳创新+惠州智造”关键在于深度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全面融入深圳“20+8”产业集群,重点关注20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并结合惠州已初具规模的“2+1”现代产业集群相关内容,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同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利用深圳元素,借助深圳科技创新、金融支撑能力,推动深圳“数字+”“设计+”“金融+”赋能惠州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激发老产业新活力。此外,惠州还要聚力打造好“3+7”工业园区,为深惠产业协同提供充足空间保障,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

深度融深融湾,要做好与深圳的“软联通”,提升服务质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第一,充分借鉴深圳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经验,结合惠州发展实际,学习深圳服务企业的制度、经验与做法,为企业排忧解难,用心用情做好服务。第二,推动两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加强两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对接,建立协作清单,逐项落实、逐渐完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数据的融合共享。第三,在民生领域加强合作,针对人们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和住房,加强两市协作,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