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季荷”有清声

《独坐听风》讲述季羡林精神世界

2023年02月10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及这首陶渊明的诗,而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处世超然,淡泊名利。女作家于青的《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一书,文字朴素而又温润,勾勒出了独属于季羡林的“烟火气”与精神世界,读来犹如伫立在北大朗润园的那塘“季荷”旁,夏风掠过,飒飒清声,沁人心脾。

因工作的缘故,于青与季羡林有近20年的近距离接触,这不仅使她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让她有机会获得从单纯的崇敬到亲情般的敬爱,从仰视到亲近的真切体会。或许正基于此,该书首先以“天意高难问”一章,表达出作者对季羡林的深切缅怀。“与季先生走动勤了,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了,对他如同自家长辈一样爱戴。”

书中,于青通过《赋得永久的悔》《寂寞的青春》《学海泛舟》等文章,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回顾了季羡林凄苦的童年生活、孤独的求学旅途、学成归国后的经历,再现了他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人生品格。季羡林早年永失母爱,使得他情感脆弱而敏感;青年奉旨成婚,别离情爱,使得人生缺失知己,寂寞清冷。然而,这些并非他情感世界的全部,季羡林把自己的一己情感升华为对学术、对文化的追求,“在喧嚣的人生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于东方文化殿堂里完成了辉煌的涅槃,成为一代硕学鸿儒。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有不同的侧面,季羡林也不例外。于青认为,季羡林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神圣的位置,是永远留给他的母亲的。季羡林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从未停止,他在日记中多次记录下“儿思母、母不在”的悲情:“除了她的儿以外,她的苦心、她的难处谁还能了解呢?母亲,我哭也没泪了。”“又想到母亲,不禁大哭。我真想自杀,我觉得我太对不住母亲了。”“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这是季羡林生命里最大的缺失,让他的精神世界无法完整,也造就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季羡林不仅是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家,其散文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该书专辟一章,从写景、抒情、叙事、哲理、幽默等多个维度,论述季羡林散文的魅力。“他的散文文笔非常优美、自然、清爽、洁净,好像真正的青花瓷,令人爱不释手。”于青表示,季羡林的散文,其情思中心是沧桑之感,有对岁月的感悟,有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人情世故的体验。初读起来,都是素朴清平,不事雕琢,读后却又回味无穷,韵意隽永。

“不刻意而高,无江湖而远。”这是对季羡林文学成就的概括,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任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