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持续创新为重要举措。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惠州不仅要因地制宜利用好自身比较优势,还要充分汲取先进经验,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重要抓手。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顺应科技与时代发展潮流,通过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引领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经济也是新质生产力。实践过程中,惠州要牢牢把握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重要抓手:一方面,要看到杭州等城市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资源与环境、航空航天与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从实践层面上看,惠州可联合广州、深圳、东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并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深度结合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量子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数字技术,培育以数据信息为关键劳动对象的新企业、新产业链和新产业集群。发挥好数据要素的倍增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创新利用生态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倡导工业生产以绿色低碳为原则,建设好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储能、氢能等,升级能源结构和降低能源浪费以实现生态友好生产目标,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第二,以“科创中心与产业集群”为关键布局。深圳以光明科学城等为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并发展“20+8”产业集群;杭州以未来科技城、浙大杭州科创中心等为中心,打造“学术、研发、孵化、产业”四大模块有机组合的创新生态链条,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层面上看,惠州可将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在部分创新资源优势区域,如以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城区高新科技产业园等,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并打造创新策源地,推动形成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以集群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释放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外溢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以人力资本累积竞争优势。深圳推出“孔雀计划”和“深圳高层次人才入户政策”,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杭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世界顶尖人才、国家和省级的高端人才乃至“专才”提供多方面优惠政策。从实践层面上看,惠州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因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以良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以相对周边地市更优惠的条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积累必要人力资本,推动形成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第四,以创新生态保障前进动力。为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惠州还需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一是建设完善的创新平台,包括孵化器和加速器等,以支持初创企业的成长,并打造科技孵化基地作为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核心载体。二是根据产业需求,打造全方位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提供全链条的支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鼓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涌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三是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奖励制度,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长期支持那些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加大青年科技奖的奖励力度,以激励和释放科研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四是建立金融与资本的紧密联系,实现“科技+金融”的有机融合。建立全流程覆盖投资未来产业的基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五,以开放合作维持发展活力。依托“3+7”产业园区,惠州要为企业持续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论坛,为产学研合作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创新合作项目与科技交流拓展创新合作的国际视野,要始终重视技术和产业开放创新。通过与国内外头部企业、研究机构以及重点高校的广泛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人才,促进相关产业的合作开发,力争实现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形成从创新链、资金链到产业链、供应链完整的闭环系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企业传统友好关系“以商引商”,以优惠政策、丰厚条件等吸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在惠州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
(作者单位:广东东江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