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

□郭旭一

2024年04月12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惠州要勇立潮头、稳中求进,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底色,努力在新阶段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力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正确把握长远战略与短期策略的关系。战略为策略落实提供指引,策略为战略蓝图细化路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坚持战略和策略的有机统一。一要统筹好战略的长远性和策略的阶段性,既要抢抓新质生产力长远发展机遇,又要结合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规划,做好眼前事。二要统筹好战略的稳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科学预判、谋定后动,确保我市产业政策方向的连续性,同时根据情势变化,及时调整具体策略,做到见微知著、灵活机动。三要统筹好战略的进取性和策略的务实性,充分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确保发展方向不走偏、不走样,及时细化出台系列务实举措,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

第二,正确把握转型升级与拓新赛道的关系。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强化科技赋能,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推动我市家具、制鞋、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通过深度转型重塑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立新破旧,先立后破,依托我市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正确把握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定位,这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引领性变革,也需要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一要着力疏通科技体制堵点,立足科技创新,强化政策供给,聚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支撑惠州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二要着力打通经济体制卡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获取经营场所、政务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要着力补足人才体制短板,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持续优化“惠”聚优才工程,研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项人才政策,提升产业人才“适配度”。四要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基于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支持鼓励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第四,正确把握“链主”培育与聚链成群的关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是当下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点面结合,推动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方面,要精准培育“链主”企业。“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对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具有重要作用。要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链,建立健全企业培育库,对现有“链主”企业和潜在“链主”企业量身定制扶持方案,同时引导“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链之间的系统协同。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链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培育形成“链主带头—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突破”的核心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