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那天,朋友老罗在电话中盛情邀请:“你来于都吧,看一部红色舞台剧,史诗级的,很震撼人心!”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我向往已久。
五月三日清晨,我携家人驱车前往。转入宁定高速,一路北行。车窗外,青山连绵,郁郁葱葱;田畴纵横,生机盎然。远处的村庄,白墙红瓦,静静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没想到,这么靓哩,像一幅幅田园水彩画,超出了我的想象。”妻子啧啧赞叹。我不无骄傲地说:“是啊,旧貌换了新颜!”
车过铁山垅,眼前的山脉,云雾缭绕,像一条舞动的长龙,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国企”的中华钨矿公司就诞生在这里。进入于都县城,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悬挂于路灯杆上的“长征源”红旗标识,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手机的导航告诉我,前面不远处就是渡江大桥了。
此时已是正午,车辆川流不息。我放慢车速驶入渡江大桥,宽阔的于都河映入眼帘,河水碧绿,缓缓流动。我的眼睛注视着前面的车流,脑海里却闪现出杨成武将军在《别了,于都河》一文中记载的画面:“桥下的水徐徐流着,我们的队伍从桥上缓缓地通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两旁站了不少群众。”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十送红军》那凄美悲壮的旋律,我默默吟唱,不知不觉,眼眶湿润了起来。妻子问:“怎么啦,眼睛红红的。”我说没事。或许是心情激动的缘故,我竟然看错了导航,在桥头的红绿灯处调头转弯,折返回桥。妻子对女儿、儿子说:“你们的爸爸,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与老罗见面寒暄,自然从渡江大桥谈起。老罗说,于都河上有五座大桥,你们经过的大桥,叫渡江大桥,另外四座,分别以“红军”“长征”“集结”“胜利”命名,五座桥的名字连起来,就是“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聊着聊着,话题转到了长征这个主题上来。从老罗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长征故事,这些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老罗说:“每一个长征故事都很感人。”他又说:“你们是客人,我要捧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你们,看《长征第一渡》,很有意义,此剧不看,白来一趟!”
下午三时许,我们匆匆赶到长征大剧院。刚落座,剧便开演:一盏盏马灯在黑暗的天穹下闪烁,恍如点点星光。“你等过人吗?”“等了多久?”“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伴随着一连串扣人心弦的追问,剧中的女主人公英姑,手提一盏马灯,步履蹒跚,守望在于都河畔。在声、光、电营造的艺术氛围中,序幕徐徐拉开,我们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90多年前:夜渡于都河、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幕幕战争的场景、一幕幕艰险的画面,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剧中展现的八万六千个告别、九死一生的承诺、万水千山的牵挂、一生一世的守望,亲情、爱情、战友情相互交融,跌宕起伏、直击人心,不少观众频频落泪。当全场灯光亮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一千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听口音,很多是外地观众,还有不少是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的。或许他们和我们一样,抓住小长假,特地跑来观看。
走出剧院,空中飘起了绵绵细雨。看见在外撑伞等候的老罗,我连连夸赞:“很震撼!很震撼!”我又问起剧中女主人公的原型,老罗说:“她叫段桂秀,红军烈士遗孀,107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我想,现实生活中的段奶奶,她的故事一定更感人。老罗见我陷入沉思,猜着了我在想什么,又给我们娓娓地讲述段奶奶的故事——
段奶奶是童养媳,很小被抱养在王家。丈夫王金长用稚弱的肩头,背着段奶奶长大。1932年冬天,王金长报名参加了红军。出征前,家里为他俩办了婚礼。三天后,这对新婚夫妇依依惜别。在一棵大樟树下,段奶奶把一双布鞋交给丈夫,说:“走再长的路,也是穿家乡的鞋合脚。”王金长把身上的一件对襟褂子脱下来,连同几张碎票,塞给段奶奶,嘱咐说:“听妈妈的话,顾好家,不过三五年,我就会回来,等我回来。”段奶奶泪水涟涟,目送着她的金长哥哥远去的身影。那一年,王金长21岁,段奶奶14岁。两年后,红军跨过于都河出发长征,家里分的田地又被地主占了,婆婆带着段奶奶,四处讨饭,那日子过得苦。等啊,等啊,1953年,段奶奶等来了一张烈士证,不识字的她,哪里会相信呢。她没有改嫁,而是选择替丈夫尽孝,照顾年迈的婆婆,日复一日,冬去春来,其实她一直在等……
她的金长哥哥那句“顾好家,等我回来”,让段奶奶信守一生!这是对家庭的责任担当,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听老罗的讲述,我们又一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边走边聊。女儿说:“叔叔,这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感人至深!”老罗微笑着说:“是啊,你们00后的年轻人,应该看看这部剧。”
微风细雨中,我倏然回望长征大剧院,一拨一拨的年轻人,从大门涌出来。矗立于剧院上方的鲜红大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格外引人注目。老罗领我们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瞻仰了纪念碑。在台阶上,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仰着头对老罗说:“我还会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说罢便大声地背了起来。童声清脆,我们被感染了,跟着一起朗诵起来,路人见了纷纷点赞。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河渡口。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从这里跨过于都河。当年的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湍急,8个渡口中,5个需架设浮桥,乡亲们捐出大小船只800多条,还有大批木材、门板。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把自己的棺木拆了,送到架桥工地。正在工地视察的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听说此事,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这句话刻在纪念馆门前的一块石碑上。“人民”二字,饱含深情,重若千钧。史料记载,长征出发前,乡亲们把上千担稻谷碾成米,做成干粮送给红军战士。渡河那几天,乡亲们协助战士们每天下午4点架设浮桥,部队渡河后次日清晨7点前拆桥,不留任何痕迹。30万于都乡亲严密封锁消息,没走漏一点风声,守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河岸边,六艘小船拼接的浮桥,静静地卧在水中,无声地述说着长征出发的故事。出发是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出发是第一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夜色渐浓,华灯璀璨。于都河波光粼粼,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远处,山色如黛,苍苍茫茫。我推窗凝望,脑海里又一次浮现杨成武将军记述的长征出发时的情景:“向前,向前,迎着蒙蒙的暮霭,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水声,渐渐地,那声音被急行军的脚步声代替了。”
这段历史的脚步声,一直回响在我们心里。新时代再出发,长征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