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的客家人,大多将凉粉草称为“仙人草”,又将黑凉粉称为“仙人粄”。
我曾因好奇问过一个卖仙人粄的小贩:为什么叫仙人粄?小贩一边给我盛仙人粄,一边回答:“那么一小把枝叶,就能把一盆水变成一盆膏,不神奇吗?”经他一说,我才想起,儿时看母亲制作凉粉,最后的步骤,就是把一盆乌黑的滚汤端到桌面上摊凉。我不时拿个勺子去试探,滚汤起初是流动的,半日后,竟然就凝固了。当时,我确实疑心有仙人路过,施了什么法术,把它幻化成了另一样东西。
有一年夏天,我从广州出发,沿着北回归线朝福建的方向旅行。我发现,珠三角的凉粉摊子,一般招牌都写着“凉粉”。往东经过我的家乡惠州,我们是叫“仙人粄”的。到了梅州,只见小吃店的菜单上写的也是“仙人粄”。再到潮汕,看到有自行车在居民楼间穿梭,车头的喇叭循环播放“草粿——草粿——”抵达潮州、漳州交界处那片土楼聚集的山区,吆喝声又变成“草粄”或“草子粄”了。
同一样食物,在一片区域内有不同的叫法,这在南方是常见的有趣现象。细细品来,这些叫法还各有各的妙处。“草粿”“草粄”以材料命名,表明它由草做成。“凉粉”,既是以口感命名,也是以功效命名。它药食两用,不但能解渴充饥,还能清热消暑。在炎热的季节,一听到凉字,就先垂涎三尺了。而我认为最美妙的名字,当属最富有想象力的“仙人粄”。
仙人草的名字如此不俗,模样却十分平凡。若是混在普通的草丛中,不仔细辨认,就找不出它来。仙人草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在南方的山丘上、沟谷中。
用于制作仙人粄的仙人草可以是新鲜的,也可以是晒干的。把仙人草放入锅中,同时加些食用碱共同熬煎。以前,加的一般是灰水,也就是用稻草烧成灰浸泡后得到的水。待仙人草被煮得筋骨柔软,汁都出透时,就将草捞起,过滤出汁水来。再往汁水里缓缓倒入淀粉,边倒边搅拌。说到淀粉,有人用米粉,有人用蕉芋粉,也有人用番薯粉或木薯粉,做出来的味道会有些许不同。淀粉倒完后,立即将整锅汤汁倒入盆钵内。接下来,就只需耐心等待“仙人”来临,将它变作可口美食了。
切仙人粄就像创作一件工艺品,小刀划出一排排匀称的小方格。要吃的时候,舀几勺到碗中,再配以蜜糖或白糖。尝一尝,甘、爽、韧、滑,还带有仙人草特有的香味。如今,仙人粄遍布大街小巷,还常加上葡萄干、花生仁、红豆沙等,配料越来越丰富。不过,我还是更爱“打净食”,也就是不加别的配料,这样味道会更纯净浓郁。
听长辈说,他们年轻时,在暑天干活累了,吃上一碗仙人粄是最惬意的事。我们没有在山间劳作,仙人粄就成了夏日的零食。天热了,学校门口总有人挑着缸子卖仙人粄。下课铃一响,一群学生涌出来,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卖仙人粄的小贩围在中心。我还记得,一般会有两种口味供选择,黄的是糖浆,白的是甜奶,浇在黑亮的凉粉上,都是诱人的。
现在制作仙人粄的程序简化了不少,只要购买配制好的粉末,用凉水调成糊,冲入滚水中即可。但身边仍有不少人坚持用仙人草来制作。我想,这种不怕麻烦的“坚持”,是他们对原汁原味的追求,更是对家乡味道的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