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首个启动建设的第四代住宅楼盘——惠城区江北中盛遂晴府建设如火如荼,金山新城湖山片区中海地产项目、大亚湾西区塘横城中村改造项目也相继启动,计划打造第四代住宅……最近一段时间,“第四代住宅”概念火了起来。
什么是第四代住宅?“第四代住宅”如何落地惠州,将为惠州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一)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好房子”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第四代住宅可谓是“好房子”的代表。
从住宅演变史看,第一代是茅草房,第二代是砖瓦房,第三代是电梯房,第四代则是“空中庭院房”。业界人士认为,第四代住宅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自然融合、垂直绿化、智能科技、人文关怀四个维度,集传统四合院、胡同街巷、别墅院落、空中园林、垂直绿化与高层电梯房诸多优势于一体,实现“每户有庭院、层层有花园”,让自然重回城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家园”。
实际上,第四代住宅并非中国首创。早在海外,诸如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双塔公寓、新加坡“空中伊甸园”、巴黎“白之森林”等项目已流行一二十年。尤其是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代表,堪称“空中花园”的全球标杆。
2017年,我国首个第四代住宅项目“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亮相。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在重点城市明确打造第四代住宅的新项目预计突破70个,未来有望在全国“遍地开花”。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代住宅在国内兴起,是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进阶模式”,并非意味着现有住宅将被淘汰。
惠州反应迅速,积极响应群众对改善性住房和高品质住宅的需求,今年7月底《惠州市惠城区住宅用地规划管理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出台,明确住宅户属空中花园尺寸、绿化覆土深度等技术标准,规范高品质住宅建设,加速第四代住宅等项目落地。
可以预见,随着《惠州市惠城区住宅用地规划管理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的实施,未来将有更多符合标准的第四代住宅等高品质住宅在惠州涌现。
(二)
第四代住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新。
如何在追求设计新颖性的同时,确保居住的舒适性、实用性以及长期的易维护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功能设计、户型设计、安全隐患、应对极端气候等基础上,各地应制定本地第四代住宅规范,更好地把空间利用好。如河北承德某第四代住宅,尝试将露台与客厅贯通,给光线多留一个通道,最大限度引入自然光,值得推广借鉴。
《惠州市惠城区住宅用地规划管理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的出台,就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动第四代住宅落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四代住宅与惠州正在推行的房票制度、城市更新相结合,书写属于惠州人的“未来家”故事。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因安全隐患多、居住环境差,居民改造意愿迫切,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惠州积极统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探索房票安置模式,拓宽征收安置渠道,保障群众权益。
大亚湾西区塘横城中村改造项目毗邻深圳,依山傍水,开工建设第四代住宅,计划采用低容积率设计,搭配架空层公共空间,致力打造高品质住宅区。项目改造涉及的房票持有人将有机会以票换新居,从农房搬进第四代住宅。
以第四代住宅为代表的高品质安置房,正成为推动惠州城中村改造的“加速器”,推动城市空间与功能双升级。
总之,惠州积极推动第四代住宅落地,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品质优美花园城市的愿景不谋而合。
岭南惠州,素有“一街挑两城”“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格局。对待建筑更新,惠州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因地制宜推动创新,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年前,为改造水东街狭窄旧貌,惠城改良街道委员会出台《改良惠城建筑章程》,融合岭南“干栏”与西方“骑楼”风格,建成商住两宜、中西合璧的水东街骑楼街,成为东江航运黄金时代的见证,一直是惠州的商业“旺地”。它还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底蕴,融入夜间经济,跻身惠州文旅新地标。
近年来,“公园式”商场在惠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商业体一秒“穿越”到仙山秘境,在钢筋丛林中感受自然呼吸,于诗意栖息中激荡内心狂野……超有范的“公园+商业”新玩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打卡。这种“都市绿洲”商业新范式,是商业空间的进化,更是城市生活美学的重新定义。
今年以来,惠州实施建筑艺术计划,推进“江湖一体”“两湾联动”,积极保护好、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禀赋,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第四代住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根发芽,不仅将重构城市肌理,更描绘着现代生活与自然人文相融的理想家园。
九百多年前,苏轼寓居惠州时曾在《上梁文》中写道:“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惠州人住进第四代住宅,他们或可延续这份诗意,吟出“鹅城万室,错居花园之间。绿植一庭,独立邻里之上”。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